內地徵文比賽冠軍《我的縣長父親》遭指拼爹 作者:心裏很坦然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周日(18日),山東省德州市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份徵文比賽獲獎名單引發熱議,原因是一篇題為《我的縣長父親》的文章獲得了一等獎。僅標題即被指「炫父」、「坑爹」。
亦有網民質疑此次評選的公正性,「是不是因為作者的父親是縣長,所以才獲得了一等獎?」……結果該協會即日刪除了這則消息。19日,德州市文聯工作人員表示,德州作協屬於民間組織,是社會團體,該徵文活動評選本身「肯定合規」。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德州作協廉潔文化徵文的一等獎4篇作品,排在最前的《我的縣長父親》引起熱議。有網民表示,該文是一篇女兒講述縣長父親清廉為民、無私奉獻。不過,也有網民因該作題目與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我的區長父親」相似,而嘲弄、批判該文。

作者于忠東。(環球人物雜誌)

公眾拷問含金量、透明度

公眾的質疑還包括不相信作協評選的公正、公平,以及懷疑文學作品的真實水平。比如,作品《我的縣長父親》,其標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某電影中「我的區長父親」的橋段(以喜劇方式演繹了「拼爹」獲獎)。公眾基於此提出質疑,既夾雜着對獲獎作品含金量的拷問,也是對於評獎過程透明度的關注。

不過內媒《環球人物雜誌》則報道,該文通過幾件小事,展現了父親于志明對家人「無情」、「摳門」、「一根筋」,卻是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清官」。對於近期網上的輿論,文章作者于忠東在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別人願意咋說就咋說吧,咱也堵不了人家嘴,因為這都是些實事求是的事兒,我心裏很坦然。」

「父親」家裏5孩沒飯吃 錢捐烈士遺囑、國家

根據報道,于志明出生於1929年,是山東省德州市禹城縣人,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加入中共產。年幼時,于志明目睹過日軍暴行,又深受親人加入中共投身革命的影響,篤定他一生「跟黨走」為人民的信念。1959年至1961年,于志明的大嫂餓死,大哥要飯。他自己因飢餓,營養不良,渾身浮腫,家裏5個孩子沒飯吃,揭不開鍋。

報道指,在于志明1960年的工作日誌中,第十冊的第23頁和24頁,分別夾着兩張1960年1月20日匯出的15元的匯款單和1961年5月4日匯出的20元的匯款單,收款人都是臨邑陳英賢。在那個一角一分都有份量的年代,于志明卻兩年匯出35元——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供給制」到後來的「工資制」,35年來,于志明不懼困難堅持履行烈士任榮貴的囑託,一直向烈士親屬陳英賢匯款,直到陳英賢去世。

報道又指,1962年,于志明平反後將復職補發的1000多元工資全部上交國家。他對家人說:「幹革命不是為了自家富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都過上富裕日子,國家暫時有困難,補發的工資就當自己為國家做的一點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