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心人建抑鬱症互助群送藥 僅15天成700名患者的臨時港灣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上海封城一個多月,市民除了面臨生活物資短缺,不少長期病患亦難以覆診、買藥。
4月15日,來自浦東區的林子在網上發現不少人缺抑鬱症緩釋藥,也有人留言稱手上有藥可分給有需要人士,於是她決定擔起連接兩頭的橋樑,建立「抑鬱症藥品互助群」。
由於訂藥渠道逐漸恢復正常,4月30日,林子決定解散2個共700人的互助群。在短短的15天內,互助群成為抑鬱症患者們的臨時港灣,但對於林子而言,互助群在半個月內已完成使命,「但解決問題、互相支撐的精神,是始終進行着的」。

《中國慈善家》報道,原定於4月5日解封的浦西,突然被通知延長封控,解封時間未定,不少市民家中物資不足,林子於是和朋友、其他義工建立「緊急配送」群,協助採購物資,為缺少食物的市民提供配送服務。

一周後,林子見市民的食品需求漸漸被團購或政府分發的物資填補,於是在網上搜索是否有更需要被關注的緊急狀況和群體。4月15日,林子發現不少人缺抑鬱症緩釋藥,同時有網民留言稱可分出藥物給抑鬱症患者,她於是聯繫上求助者及援助者,並於同晚建立「抑鬱症藥品互助群」。

林子建立的「抑鬱症藥品互助群」。(中國慈善家)

在疫情期間,不少抑鬱症患者面臨病情復發、孤獨感加重,缺藥的患者更開始在頭暈、反胃等藥物戒斷反應中煎熬。有患者透露,一天的藥需要掰成兩半吃,夜晚難以入睡,早晨難以起床,無法集中精力居家辦公,對以往的興趣愛好也提不起勁,「頭痛、胸悶、心悸,也不知道自己不舒服是由於被感染還是心理作用,曾數次產生輕生念頭」。

據介紹,市民在疫情期間可以通過幾個渠道買藥,包括持通行證及就診卡到醫院配藥、讓街道社區衛生中心的精神防治醫生配藥,或直接在網上買藥。然而,有患者反映因求助量大,居委會難以有效率地處理配藥需求,且成功申請通行證的概率不高。

受疫情影響,京東、阿里藥房等配送緩慢或不配送,且在網上只能購買極其有限的藥物,以屬於管制藥物、第二類精神藥物的安眠藥為例,在網上渠道基本沒有,只能親身到藥房或醫院購買。

林子表示,精神類疾病患者對新渠道的探索可能比普通人更困難。受病情特性的影響,幾次求助無回應後,很可能會引發比常人更大的焦慮和失望感。此外,不少患者不希望公開病情,難以向其他人求助。

有患者在互助群中求助。(中國慈善家)

起初,林子建立「抑鬱症藥品互助群」時,基本是靠患者之間的互助,有人會分享自己買藥的途徑,亦有人主動將家中剩餘的藥分給其他人,而林子能做的是將所有信息整合,並從中篩選最有效的方法。

林子介紹,在互助群中,大部分人需要的是網上就能買到的第一類精神藥物,她與一班義工聯繫了上海本地有存貨的醫療平台,多間商業診療機構亦先後加入互助群,為部分患者線上問診、開處方藥。

然而,疫情將一些緊急情況放大並暴露在聚光燈之下。因為無法問診和買藥,一些患者不得不亮明身份。互助群中一位抑鬱症患者透露,自己正被封在大學校園內,「身邊都是同學,我不希望暴露病情,所以一直在忍耐,但是疫情期間買不到藥,很煎熬」。

線上藥房「1藥網」上供上海患者購買的抑鬱症類藥物。(中國慈善家)

目前,上海買藥的情況已逐漸變好,餓了麼、美團等平台已恢復網上買藥送藥服務。不過,短期內管制類藥物是否會難配、精確覆診是否有困難等,仍然是抑鬱症患者最關心的問題。

林子認為,面向精神類疾病患者的公共求助渠道,在設置時要多為病人考慮,目前官方機構發布的就醫指引文件,對患者而言是過於冗長和複雜,「長篇大論總是把關鍵信息都淹沒了,這樣的指引是沒辦法幫到患者的,受病情影響,他們沒辦法讀懂複雜的東西」。

她又提到,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下,本就有限的求助渠道更難保持暢通,「上海很多設了急診的醫院,我們之前打過的電話裏,起碼一半都打不通,有的還沒人接,或者是空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