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擁7塊冬奧金牌 東北小城如何成為短道速滑冠軍搖籃?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北京冬奧會賽事進行得如火如荼,截至今日(9日)下午2時,中國以3金2銀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四位。
在歷屆的冬奧會中,中國獲得16枚金牌,當中7枚的短道速滑項目金牌,都與黑龍江七台河市有關。在一個人口不足70萬的煤炭之城,是如何變成短道速滑冠軍的搖籃?

范可新在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賽為中國奪得首金。(新華社)

在歷屆的冬奧會,中國獲得的16枚金牌中,有7枚與七台河有關,包括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中國選手楊揚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奪金;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獲得4枚金牌的著名短道速滑運動員王濛;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3000米接力賽中摘金的孫琳琳,以及在本屆北京冬奧中,為中國奪得首金的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選手范可新。

人口不足70萬的七台河市,如今已成為中國短道速滑運動的代表城市,有「冬奧冠軍之鄉」、「冠軍之城」的美譽。前述提到的運動員,均來自七台河市或在當地接受訓練。而當提起七台河的短道速滑,總會繞不開已故教練孟慶餘的名字。

第二排右一為孟慶餘教練。(微博@七台河新聞官博)

在20世紀70年代,七台河的短道速滑事業從市內一個簡陋的體育場中開始。由於當時沒有室內冰場,七台河早期的冰上運動員會在體育場外的空地上澆冰訓練。惟當時沒有澆冰機器,孟慶餘只能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自己拉着一噸多重的爬犁行走澆冰。

孟慶餘將短道速滑這項運動,從七台河人閒暇時的愛好推向競技體育道路。他當年培養出的學員,如今不少已成為世界冠軍,還有許多成為專業教練員,包括短道速滑冬奧會冠軍王濛、楊揚,以及短道速滑世界冠軍劉秋宏。

隨着七台河培養的運動員在國內外賽事中持續取得優異成績,當地亦相繼建設訓練場地及培訓中心。2013年,七台河體育中心的室內冰場投入使用,結束當地數十年無室內冰場的歷史;2017年,七台河職業學院張傑冰上運動學院成立,學院開設短道速滑專業,培養短道速滑教練員;2019年,七台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成立,培養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

七台河的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包括增建短道速滑特色學校、創建「省隊市辦」基地、舉辦大眾共同參與的冰雪體育活動等,先後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國家短道速滑七台河市體育訓練基地」等,讓短道速滑後備人才培養再上新台階,承擔起向國家隊培養輸送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