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野生海星氾濫吃光蛤蜊 養殖戶僱潛水員日撈5千斤仍徒勞
3月份本是蛤蜊(俗稱花蛤)養殖收穫和放苗的季節,惟山東青島周邊海域海星氾濫成災,海底的蛤蜊幾乎被海星吃光。由於災情嚴重,蛤蜊養殖戶為減少損失,甚至動用漁船並僱用潛水員捕撈海星,但礙於成本大而效率低,仍難以控制海星繁殖數量。
當地漁業部門周五(12日)表示,三天內會出台治理措施,盡快找到解決方案。
蛤蜊養殖戶血本無歸
綜合《齊魯晚報》等內媒報道,在青島市紅島漁港,一筐筐的新鮮海星被人工捕撈上岸,頗具規模。養殖戶李先生表示,碼頭上的海星都是從蛤蜊養殖區撈上來,海星主要以貝類為食,因膠州灣是蛤蜊產區,所以海底大量的養殖蛤蜊成為這些野生海星的「口糧」。
據悉,海星被打撈上岸之前,早已吃掉其自身價值數倍的蛤蜊,讓養殖戶損失慘重。海底密佈的海星令養殖戶不敢投放蛤蜊苗,但不放苗就意味來年又是「顆粒無收」,因此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另一名養殖戶張先生稱,他養了260多畝的蛤蜊,去年投苗成本大概在1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現在基本血本無歸了。」他表示,水產養殖產業近幾年本身就不景氣,因為風險較高所以保險行業對其也是敬而遠之,今年又受到海星的侵襲,所有的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報道指,養殖戶們為了能夠捕撈海星,不但要動用漁船,還要僱用潛水員從海底一個一個將海星捕撈上來,成本極大且效率低下,一條漁船配三個潛水員每天大概能打撈四、五千斤海星,但這麼撈下去又不知何時是盡頭。
夏季是海星繁殖高峰期
據介紹,青島上一次發生海星爆發是在2007年,當年也導致部分養殖戶經濟損失近一半。紅島漁港碼頭負責人則表示,當地養殖戶一直都很關注海星,往年也經常在養殖區見到海星,但今年突然氾濫。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光濤認為,青島本次海星爆發,與海星幼體成活率增加和向食物聚集的習性有關。他指出,夏季是海星的繁殖高峰期,其繁殖和生存能力既強且快。無論是從海洋生態環境,還是從養殖戶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都必須盡早清除,否則後患無窮。
報道稱,不少養殖戶準備用禁止使用的「地籠網」來控制海星。但為了防止沿海生態環境破壞、人為酷漁濫捕,近年來內地多個沿海省份已先後明確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地籠網,山東亦強調「地籠漁具全年禁用」。至於有網民提議吃海星,有養殖戶提醒,海星膽固醇含量比較高,不宜過多食用。
(齊魯晚報/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