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自揭長年遭家暴惹兩極評價 網民:不自救值得同情嗎?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內地前記者馬金瑜,近日發表一篇名為《另一個「拉姆」》的文章,講述自己遠嫁青海後,從與丈夫過着養蜂養花、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漸變成長期遭對方家暴和出軌,但她為了孩子多次隱忍,從未報警。
事件引起輿論,不少人將馬金瑜與去年遭前夫用汽油焚燒離世的拉姆相比,認為她曾受過高等教育,為何在面對家暴時一味隱忍,在爛泥般的婚姻中愈陷愈深。

馬金瑜於大學畢業後投身傳媒界,任職記者14年。(網上圖片)

馬金瑜在文中自述被家暴、詆毀和侮辱的遭遇後,網民紛紛痛斥家暴,但有不少人認為她「怒其不爭」,甚至懷疑她是「賣慘」求關注、自我炒作,為其經營的土特產微店宣傳。

事實上,這一切與其學歷及經歷有關。馬金瑜於大學畢業後投身傳媒界,任職記者14年,直至2012年在一次採訪中遇上蜂農扎西,並下嫁於他。網民認為,與拉姆相比,馬金瑜文化水平更高,人生經歷更多,微博有超過5萬名粉絲;相反,拉姆的文化水平低,生前直播時只有寥寥無幾的粉絲,最終求助無門,一步步走到絕路。

馬金瑜與牧民的合照。(網上圖片)

有輿論認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在面對家暴時即使有自救機會,有發聲渠道,卻一次又一次選擇原諒,為了孩子多次隱忍,像農村婦女一樣無助,甚至為男方誕下3個孩子。

其實,任何身處家暴的人士都是不幸。無論社會地位多高,經濟實力多強,在被暴力凌辱時所遭遇的無助,都是旁人無法想像。有輿論指出,社會應譴責施暴者,對家暴零容忍,而非對受害者吹毛求疵;對受害者的苛責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更多遭遇家暴的人不敢發聲。

如今,家暴事件一直是輿論敏感點,網上不斷有抵制家暴呼聲,但家暴事件並未減少。受害者應該明白,建立在家暴凌虐基礎上的絕不是愛情,容忍只會是縱容,唯有先自救才能讓自己有能力救他人。同時,家暴只有零次和一次的區別,受害者更不應心存幻想,自我覺醒才能真正逃離。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