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免稅代購牟利將受處罰 「海代」抱僥倖心態:規模小就查不到
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額度自本月起提升至每年每人10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時又擴免稅商品的種類。新政實施後,到海南旅遊的消費者激增,不少代購也湧向海南免稅店。
不過,內地海關總署近日宣布,從周六(7月10日)起,借海南離島免稅代購牟利將受處罰,一經發現3年內不得享受離島免稅購物政策,並可依照有關規定納入相關信用記錄。
對此,有海南代購(海代)表示會持觀望態度,也有抱僥倖心態的代購決定「頂風作案」,並稱只要代購規模不大,海關難追蹤查證。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海南免稅新政實施一星期後,購物總額高達4.5億元,免稅額為6571萬元。其中最受歡迎是化妝品,數量及金額都居首位。另據此前報道,由於免稅新政將手機等電子消費品納入免稅商品清單,每人每次可以購買4部免稅手機,比港版售價低逾千元的iPhone也吸引了大量顧客選購。
據內媒報道,如今許多因疫情影響無法出國採購的日韓代購已紛紛轉戰海南,大量海南代購活躍在各個電商平台或社交平台。報道指,目前有大量海南免稅店補購VIP會員利用自己的會員資格,幫助海南島外的消費者下單,並支持一件包郵。也有代購從業者表示,「海代」的利潤其實沒有境外代購那麼理想,每件商品加100元左右的代購費,很多時候都是提前刷信用卡囤貨,有時候一整個月都「不賺錢」。
針對代購牟利的灰色空間,海關總署7月6日發布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監管辦法》。當中規定,以牟利為目的為他人購買免稅品或將所購免稅品在國內市場再次銷售的,購買免稅品時提供虛假身份證件的,3年內不得享受離島免稅購物政策,並可依照有關規定納入相關信用記錄。
明知海關新規仍抱僥倖心理
對於海南免稅商品不得在國內市場二次銷售的相關規定,有代購表示並不知情,也有代購表示有了解但認為影響不大。有代購員接受內媒採訪時就表示,「一般免稅店都會有類似政策,但具體要實施是很麻煩的。只要不是很猖狂的那種大規模代購都比較難查,除非你被免稅店的人舉報。」
另一名職業代購茉莉也表示,「新聞上有聽說海關不讓代購,但DFS(免稅店)的櫃姐說只要不超個人限額就肯定沒事,畢竟政策想要執行落地到每個代購頭上,還需要一定時間。」閒時兼職代購的司女士也不怕被查,她說:「我就是一上班族搞搞副業,一單收不了幾個錢,也就幾十塊上百塊,海關也犯不著查我。」
對於代購現象,海南美蘭機場免稅店的客服員表示,如果旅客是按照合法合規的正常流程離島,免稅店對旅客是否將免稅商品二次銷售是無法知道的。三亞國際免稅店的客服向就強調,不建議旅客為他人進行代購,一經查出會影響旅客的個人信用。至於免稅店會否設置核查環節,該客服表示,不清楚具體在哪個環節會「查貨」。
商務部研究院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指出,離島免稅設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建設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免稅相當於國家給消費者讓利,必須規範管理。「如果讓代購牟利,為了買來賺差價,就讓國家的政策變了味,容易破壞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秩序。」
監管代購行為難「一刀切」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對代購行為「一刀切」,而且很難完全禁止代購,需要之後有更加詳實的條例去落實細節,調控監管力度。熟悉電商法的上海律師董毅智認為,「包括微商、跨境電商,不止海南,日韓的免稅商品代購此前也非常活躍。所以根本還是要看對海南島的定位到底是甚麼,不要一味嚴打,而是要思考如何更好監管,包括和電商法如何銜接。」
電商法起草組成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健分析稱,通常在海南離島免稅的情況下,代購行為實際上避免不了,相關規定主要是禁止作為商品進行規模化的經營活動。他認為,一般消費者如果是在規定限額內購買免稅商品,不應該算作違法走私行為。「比如消費者買了4個手機,然後自己再去銷售盈利,我覺得這就不應該算作二次銷售,而是二手產品的銷售。」
(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