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書法傳世孤本《上陽台帖》故宮亮相 宋徽宗、乾隆曾題字收藏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詩仙」李白的詩作固然耳熟能詳,而李白目前惟一傳世的書法真迹,《上陽台帖》近日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公開亮相,讓民眾可一睹「詩仙」的筆法。
據悉,《上陽台帖》為這次張伯駒誕辰紀念展中的其中一件珍貴展品,張伯駒為中國著名古書畫鑒藏家,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當年曾不惜變賣家產亦以保護祖國文物不外流為己任。

《上陽台帖》正文寫有「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中新社)
+2
李白目前惟一傳世的書法真迹,《上陽台帖》近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公開亮相。(網上圖片)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前日(2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據介紹,本展覽以國有博物館中經張伯駒先生鑒藏的古書畫為限,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三個部分,每部分之下按照文物的時代排序,展品數量達33件套。由於其中一部分珍貴文物,如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卷、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卷、唐代杜牧的《張好好詩》卷、北宋范仲淹的《道服贊》卷等尚處於休眠期,為保護文物,本次展覽用複製品替代。

睹畫念故人所作

當中要數到鎮展之寶則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草書真迹《上陽台帖》。《上陽台帖》為李白的自詠四言詩,也是其惟一傳世的書法作品。據悉,這是李白於天寶三年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台道觀時所作,當時李白得悉道觀主人司馬承禎已然仙逝,遂睹其畫作思念故人,並有感而寫下《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正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而從《上陽台帖》上一系列的題跋可見,此帖曾輾轉經多人收藏,包括宋徽宗趙佶、清乾隆帝等人。而《上陽台帖》卷首的「青蓮逸翰」楷書四字即為清乾隆帝所題,而正文右上方的「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則為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題籤。

正文後亦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從中可窺探出此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建國後獻給國家。1958年此帖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展覽中另一件國寶級展品則為明代著名畫家唐寅的畫作《王蜀宮妓圖》。(中新社)

唐寅《四美圖》亦有展出

除《上陽台帖》外,展覽另一件國寶級展品則為明代著名畫家唐寅的畫作《王蜀宮妓圖》,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

畫中4名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着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中國著名古書畫鑒藏家張伯駒晚年傾盡家財,以保護祖國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網上圖片)
+3

展覽主角張伯駒 以保文物不外流為己任

而這次展覽的主角、生於清末民初的張伯駒作為中國著名古書畫鑒藏家,自30歲起便購藏大量珍貴文物,加上其養父為民國初期的河南都督張鎮芳,故被指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民國四公子小資料:

民國四公子指民國時期4位有名的世家子弟,不過關於4人的身份說法不一,當中張學良與袁世凱次子袁寒雲見於各說,而張伯駒、清朝皇族溥侗、孫中山之子孫科、農商總長張謇之子張孝若、民國執政段祺瑞之子段宏業等人亦曾是被稱為四公子的人選之一。

張伯駒收藏最初僅是出於愛好,後則以保護祖國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甚至變賣家產也不改其志。他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體現出崇高的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操。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伯駒化私為公,陸續將所藏大部分精品書畫捐獻或轉讓給國家。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