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近五千尾「國慶寶寶」 上海首次實現中華鱘人工繁殖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10月1日22時左右,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在崇明基地成功孵出第一尾人工繁殖成功的中華鱘,為上海首次成功實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的人工繁殖。截至8日,該幼苗身長達到18毫米,另外一批同批誕生的近5000尾中華鱘寶寶亦均健康成長。

被稱為水生物中「活化石」的中華鱘,已在地球上存活約1.4億年,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中華鱘還是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的旗艦型物種,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在2021年啟動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攻關,並於2023年底組建「國寶中華鱘人工繁殖攻關團隊」,制定攻堅目標,開展科技攻關。

過程中,人工繁殖曾數度因親魚體質不達標而失敗,但科研人員之後不斷優化餌料供給、提供優質蛋白源飼料、改進培育水環境、加強水溫調控等,讓繁殖出現曙光。2024年9月中旬,試驗迎來親魚體檢這一重要節點,科研人員通過生長檢查、B超檢查、血液檢查等技術手段進行綜合評估,經過連續十幾天的檢查,首輪共完成100多尾中華鱘的體檢。隨後,通過對體檢數據的比對分析,再篩選出可用於開展人工繁殖試驗的親魚13尾,其中雄魚8尾,雌魚5尾。

首批中華鱘寶寶已長到18毫米。(上觀新聞)
首批中華鱘寶寶已長到18毫米。(上觀新聞)
首批中華鱘寶寶已長到18毫米。(上觀新聞)

9月24日,時機成熟下,團隊最終分別選取4尾身強體壯、精力旺盛的成年雄性中華鱘,和身體健康、體態豐滿的4尾雌性中華鱘進行試驗。試驗分兩批次進行以提高成功率,期間團隊還克服了雌魚催產困難、卵子發育進展過快等難關,及時調整工作方案。

10月1日22時,經過100多個小時孵化後,第一尾中華鱘仔魚順利破膜孵出,標志著中華鱘在上海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之後,總計近5000尾中華鱘仔魚陸續在幾天內成功孵出,第一批中華鱘寶寶被取名為「國慶寶寶」。

報道指,中華鱘人工繁殖在上海取得成功,意味著國內增添一處可以「自給自足」研究和保護中華鱘種群的研究機構。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鄭躍平博士激動稱,人工繁殖中華鱘的成功,也正是科研人員踐行長江大保護的鮮活成果。不管是「管理處」的執法人員還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都成了長江大保護工作的一線人員。未來,中心將進一步優化試驗流程,固化技術標準,為下一輪科研工作和今後中華鱘在上海大規模人工繁殖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