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男釣魚「釣」到文物?龍門石窟研究院:初步鑒定為唐代佛頭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近日,河南洛陽馬先生在與朋友釣魚時,無意間在河邊撿到石製佛頭,幾人報警後,將佛頭交給警方。周五(30日),龍門石窟研究院最新回應指出,初步鑒定其為唐代佛頭。

早前報道,馬先生表示,他就住在龍門石窟景區附近的村子,小時候經常去石窟玩。發現佛頭時,佛頭被泡在水中,上面有一些田螺,清洗乾凈後,他和朋友都覺得是文物,於是第一時間選擇了報警,「釣魚的地方距龍門石窟僅1千米左右,佛頭下方有被尖銳物品鋸開和鑿過的痕跡」。馬先生又笑稱,他和朋友的經歷真應了釣魚圈內的一句話,「釣魚佬除了魚釣不到,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能釣到」。

河南馬先生和朋友在釣魚時撿到石製佛頭。

據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經歷10多個朝代陸續建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的石窟質疑。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五,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杰向內媒《頂端新聞》表示,這尊佛頭已由龍門石窟研究院收集保管,初步鑒定為唐代佛頭,後續將進一步對其進行研究認定。他又透露以前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

據了解,早在今年3月,龍門石窟研究院考古人員就在龍門石窟景區伊河段發現了一尊唐代菩薩半身像,此外在龍門石拱橋下遊不同位置也發現了兩件殘像。

至於石窟造像何以會在河道內出現,龍門石窟研究院歷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偉表示,一方面是古代伊河水量較大,伊水泛漲曾沖毀過寺院。據《舊唐書》記載,「唐開元十年二月,伊水泛漲,毀都城南龍門天竺、奉先寺」。其中,奉先寺是唐高宗敕建的皇家寺院,負責著名的大盧舍那像龕的日常灑掃和管理,寺院被沖毀也可能會有一些造像被沖入河道。

另一方面,20世紀上半葉龍門石窟一些區段被開山取石及盜鑿破壞時窟龕造像也會掉入河道,長期水流沖刷、翻滾到下遊。所以河道中發現石刻造像,因經千年或百年,往往表面在流水沖刷和翻滾碰撞下,會顯得光滑或者造像表面紋飾有損傷導致雕刻細部不夠清晰、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