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存在近親繁殖且被利用作「基因戰」?國家林草局:不存在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網絡近期有觀點認為大熊貓圈養存在近親繁殖的風險,甚至認為大熊貓基因與人類具有較高同源性,故旅外大熊貓存在被利用開展同源基因實驗、打「基因戰」的或者被克隆的風險。對此,學者周四(20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會上表示,包括旅外在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不存在近親繁殖。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周四召開野生動物保護和國際合作成果發布會,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表示,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貓在內的圈養種群,若存在近親關系皆不允許配對繁殖。至於利用大熊貓開展基因實驗等,他稱,大熊貓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只有60%多,用大熊貓開展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屬於偽科學命題。

劉定震介紹,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熊貓人工繁育,並在本世紀初突破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三大難題,種群得以快速增長。為保護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中國建立了統一的大熊貓譜系,記錄了每只圈養大熊貓的個體信息等基礎數據,並會每年組織專家對種群進行分析,通過計算不同雌雄個體間的親緣系數,制定全國圈養大熊貓優化繁育年度配對方案,同時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繁育機制,促進各繁育機構的種源交流。經科學評估,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貓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可長期維持。

大熊貓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可長期維持。(VCG)

劉進一步解釋,根據國際慣例,所謂近親繁殖是指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動物之間的繁殖。中國在制定優化繁育配對方案時,通過計算親緣系數,排除掉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的個體配對。因此,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貓在內的圈養種群,如果存在近親關系,都不允許配對繁殖。

最後,劉定震表示,從科學角度而言,大熊貓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只有60%多,遠低於人類與黑猩猩(約99%)、大猩猩(約98%)等類人猿,甚至比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相似度還低,用大熊貓開展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屬於偽科學命題。其次,境外合作機構對大熊貓開展研究,受到相關國際公約、動物倫理審查規定以及雙方合作協議的嚴格約束。按照這些要求,任何合作方未經中方同意私自開展有關大熊貓科研活動,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國際認可和保護,其行為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共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