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商、政府博弈 停賣地成催化劑 明日大嶼為下一戰場?|燈神
賣地一向係港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不過去年屢現流標同低價批地情況,加上不少發展商推新盤時,以平手甚至低於成本價發售,踏入2024年政府終要面對現實,2023/24財政年最後一個季度,即今年1月至3月期間宣布唔會推出住宅地招標,同時亦是連續四個季度無推商業用地。
今次係政府自2011年主動按季推地以來,首度停推住宅地。燈神見到政府這個部署只可以話係是見怪不怪,亦係官商博弈之後嘅結果,但更令人擔心嘅係「之後呢?」皆因北都大計、「明日大嶼」若果繼續推行,有機會「凍過水」!
或者你會問燈神點解會出現擔心,市況好轉政府自然會推地,發展商亦會重新投地。但問題是市況幾時先好轉?
發展商與政府變「官商博弈」
舊年燈神同朋友傾開,講笑咁話我哋以前成日話「官商勾結」,依家已經成為「官商博弈」,事關舊年三月,前身為水務署的旺角洗衣街與亞皆老街交界大型商業地皮,成交價只約47億元,較市場估計下限低一成六,比新界工業地更加平;舊年9月,啟德發展區住宅用地53億幾成交,每呎地價5,392元更創出全區近十年新低。
二手方面,打開報紙日日都見有業主蝕住賣樓。無他,美國聯儲局持續加息令利率上升,置業成本增加,經濟前景未明朗,一眾準買家唔敢入市,發展商業難以貨如輪轉,據中原數據,一手私人住宅新盤貨尾量升穿兩萬伙,創近20年新高。
投地大鬥法:發展商出價低 vs 政府不賤賣
發展商自己都有持貨成本,息口上升對佢哋都有影響,投地前都要「睇定先」,加上睇中賣地收入過去佔政府財政收入近兩成,出價愈低變相「博一博」政府會為咗賣地收入而低價批地,博到的話可以保持利潤,若果市況好轉利潤就比預期高;博唔到咪專心清貨尾。
結果就係政府堅持不賤賣,最後頻頻流標,去年錄得6宗流標個案,為史上新紀錄。政府見發展商「睇定先」,自己亦都一樣變招宣布暫停推住宅地,一齊「睇定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解釋,負責任的政府需要留意市況,若賣地反應不理想,市場反而會有另一種解讀,並非好事。
咁市場點解讀?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就率先話係政府睇淡後市,而唔係發展商!他回覆傳媒表示即使市況相對淡靜,仍有不少市民希望買樓,或持觀望心態,指地產商不會因為市況不好而停止售樓,直言「地產商未看淡,政府率先停推住宅地,會向市場發放負面訊息,唔理想。」
北都大鬥法:政府預期收130億變支出逾15億
除咗投地,政府與發展商的大鬥法亦延伸到《北部都會區》嘅換地補地價上。較早前6份古洞北及粉嶺北原址換地個案未達成補地價協議,發展商選擇讓政府收地。
有發展商向傳媒放風,指政府要求每呎樓面補地價2,600元,雖然低於標準金額近3成,但由於發展期長,而且無「七通一平」(路通、水通、電通及土地平整等)的配套,計及目前每呎逾5000元建築成本、利息開支等,直言擔心項目建成後要蝕本出售,「計唔掂數」下讓政府收地。
政府如意算盤是批出上述6幅地補地價,可收回為130億元;但現時由政府收地,假設所有土地為農地,以第一級別的土地特惠補償率率,每平方呎1,267元計,保守估計支出約15億,仍未計算之後的土地平整、基建等成本。
批與不批地 政府處兩難
由收130億變成花費逾15億元,甯漢豪反指傾唔成係發展商提出的補地價過低。但點都好,呢個唔係好兆頭。
首先,政府宣告停止賣地,就令燈神聯想到2002年,受97金融風暴等拖累,樓價指數跌近半,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孫明揚祭出「孫九招」,推出九項救市措施,包括取消拍賣土地,結束居屋計劃等。「孫九招」有冇用,留返畀大家分析,總之最後係樓價拾級而上。
但今非惜比,近年賣地收入達千億,是政府重要收入來源,加上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已預告今年財赤達千億,「缺水」下政府可以暫停賣住宅地幾耐呢?若果低價批地,又會唔會令市場睇得更淡呢?明顯政府處於兩難。
繼續博弈 「明日大嶼」凍過水?
另一個政府要面對的現實係,現存土地都咁難賣出,何況要花近6,000億嘅「明日大嶼」填海造地計劃?
前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時,經濟前景向好,「計到數」嘅前題係經濟持續發展,政府通過賣地去收回填海成本。但今日時移世易,憧憬樓價短時間內止跌回升似乎脫離現實,而且北都預期建50萬伙住宅,「明日大嶼」涉21萬伙,在經濟轉差,人口減少、移民潮、政府辣招等因素下,炒家、投資者已退場,一旦連剛需都減少,恐怕住宅單位出現「供過於求」,此情勢下發展商又點會積極投資「明日大嶼」呢?
對於應唔應該收回「明日大嶼」,燈神唔想比太多意見,只係依家呢種「官商博弈」一日存在,唔好話「明日大嶼」,甚至連北都亦難吸引發展商「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