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國際觀察:中美和中歐關係|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者注:以下安邦智庫(ANBOUND)近期的「安邦100+動向」研究內容,為俄烏戰爭、以巴衝突、中美關係、中歐關係、南海問題、東盟問題等議題提供觀察、分析和預測。本篇內容為中美和中歐關係的觀察要點。

中美關係

【戰略競爭將是中美關係主基調】

在華盛頓智庫發表演講時(編按:此為布魯金斯學會),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表示,中國正尋求在印太地區「成為最強勢的大國」,美國和中國正在「爭奪全球和地區權力」,同時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展開競爭。

未來幾十年美中關係都將由戰略競爭來定義,兩國應該發展一種可以相互競爭的關係,同時降低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在兩國利益一致時也必須要進行接觸。伯恩斯說,中國在全球治理和自由秩序未來方面有着與美國非常不一樣的觀點,不過兩國仍然應該在一些議題上展開合作,比如氣候保護、麻醉藥品、衛生健康和食品安全等。

【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危機問題上攜手合作】

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舉行之前,中美兩國氣候談判代表就分別在北京、加利福尼亞陽光之鄉進行了全面、建設性的討論,在許多議題上達成了共識。100+平台觀察到,COP28上,積極可見的情況是,兩國也努力推動氣候談判大會取得進展,包括加強執行力。

COP28納入的措施之一是,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提高兩倍。中國和美國在本屆氣候大會前夕達成氣候協議,承諾共同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氣候問題在中美關係中比較特殊。一方面,當中美關係遭受重大挫折時,氣候變化商談就會暫停;而中美關係好轉時,往往率先選擇在氣候問題上合作。

中美關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2023年12月13日舉行期間,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同出席記者會並握手。(Reuters)

中歐關係

【歐盟通過新法案強調原材料自給】

歐洲議會12月12日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最晚到2030年,包括鋰、鈷、硅在內的17種戰略原材料對單一國家供貨依賴度都不得超過65%,同時,這些原材料的歐盟境內自給率也必須達到10%,原材料加工產能則必須有至少40%位於歐盟境內。此外,至少25%的上述戰略原材料必須實現在歐盟境內的再生循環利用。這17種原材料在電動汽車、新能源等領域都扮演重要角色。歐盟希望以此減輕新興產業對中國的依賴度。

除了17種戰略原材料,還有另外17種原材料也被納入關鍵原材料範圍。歐盟委員會今後將對這34種原材料的產業鏈加強監管;歐洲議會則將致力於資助相關的科研項目,以替代或者部分替代這些原材料。100+地緣經濟研究者指出,《關鍵原材料法案》目的在於使歐盟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進一步加強歐盟的經濟安全。

中歐關係:圖為2023年12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新華社)

歐洲議會的此項決議尚待歐盟各成員國批准,各方需要綜合權衡國家利益、對外關係並在產業政策等方面達成共識,事實上對各成員國的挑戰也很大。

對中國而言,應避免採取簡單的、針鋒相對的方式,應重視歐盟關注的問題和擔憂,與歐盟及其成員國加強建設性對話和深入討論,向歐方提出建議、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