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美中競爭中左右逢源
越南處於大國競爭夾縫竟然一點也不糟糕,反而還獲益不淺,要歸功於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提出的「竹子外交」理念。
作者:韓詠紅/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越南今年9月剛迎接美國總統拜登到訪,並將雙邊關係提升到最高層級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三個月後,越南本周又迎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將中越關係抬到比 「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更高的層級。
對於中國而言,這次訪問很成功。 中越簽署36項合作協定,又發表聯合聲明強調要積極解決海上分歧,而且於2008年建立的中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深化提升為「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
不過,中越聯合聲明中有明顯的用詞差異。 在越南發出的聯合聲明英語版、越南語版以及越南政府網的中文版中,措辭並不是「命運共同體」,而是「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越中共用未來共同體」。
簡言之,中國將中越關係升級為「命運共同體」(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呼應習近平2013年就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越南的用詞卻是意涵和層級較低的「共享未來共同體」(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深究下去,越南媒體表述也不太統一,比如越南人民報網發表的中越聯合聲明,措辭是與中國一致的「命運共同體」。 但人民報網英譯的聯合聲明,連同習近平發表在該報的署名文章,都一律把「共同命運」譯為「共用未來」。
有國際媒體點評這叫「一個共同體,各自表述」。 這個微妙的差距,正好折射了越南近年愈來愈得心應手的柔軟與兩面下注外交,這讓它在地緣政治競爭中左右逢源。
對越南來說,處於大國競爭夾縫竟然是一點也不糟糕,反而還獲益不淺。 這要歸功於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在2016年8月首次提出「竹子外交」 理念,主張像竹子般堅固,又能在風中柔韌靈活擺動的外交風格。
2015年,阮富仲成了歷史上第一個正式訪美的越共總書記。 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全球供應鏈開始重構,越南憑着近水樓台的地理位置與廉價工作力,承接大量從中國轉移出去的製造業訂單。 2021年拜登上台後,越南更成了美國「友岸外包」政策的重要一環。 2022年,越南經濟增長達到8.02%,創下25年來的最快增速。
在美國看來,越南與中國存在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因此在制衡中國上與美國存在一致性,是值得重點追逐的物件,美高層與越南的互動也更為頻密。 這包括2021年8月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越,今年2月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訪越、3月拜登與阮富仲通電話、4月國務卿布林肯訪越,以及10月拜登親自赴越南,並把越南定義為半導體合作的重要夥伴。
但越南對於經營與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也沒有任何輕忽。 去年10月底,阮富仲成了中共二十大後首個訪華的外國領導人、也是疫情三年來中國首次接待外國領導人正式訪問。 實際上,從2015年至今,中越最高領導人共實現了三輪互訪,分別是2015年4月阮富仲訪華,同年11月習近平訪越;2017年1月與11月阮富仲與習近平彼此互訪,以及去年10月到本周的最近這一輪互訪。 越南總理范明政今年6月也曾率團訪華。
在公開言辭中,越南也直接強調,越南將發展對華關係視為「客觀要求、戰略性選擇和外交政策中的首要優先方向」。 有中國學者認為,越南還是以社會主義國家為定位,與中國「同志加兄弟」的情義構成了越南外交的基礎。
越南學者武春康則在《外交學者》在線雜誌撰文提出另一種解讀:越南是通過強調中越共有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對中國進行保證,以此一次次緩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越南這麼做已經是經驗豐富。
此前在越中關係在2014年(981鑽井平台事件)、2017年、2018年因海上主權爭議而陷入緊張時,越南都利用共同的意識形態來安撫中國。 武春康認為,越南的「共同命運」不足以阻止中越未來爆發戰爭,但足以讓兩國處理分歧,不再重演1978年雙邊關係完全破裂的歷史。
武春康的文章,旨於解釋越中提升關係,不意味着越南加入反美陣營,這其實是顯而易見的。 而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競爭格局中,越南既經營與美國等大國的關係,又要曖昧地偏向毗鄰大國一些,也是很自然的。 越南靈巧的外交,包括採取戰略保證來謀求自身安全,而不一味以遏制作為手法,其實值得其他各方分析參考。
對越南來說,加大對華合作也有實際利益,比如在援建鐵路方面,中國就能提供更直接的説明。 再者,明年以後美國白宮可能易主,主張孤立主義的特朗普可能再次上台。 在這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下,誰都不會輕易放棄經營與中國的關係。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