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美國束手無策 阿伊外長赴北京 誰才是「不可或缺之國」?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由哈馬斯越境襲擊引發的加沙戰爭踏入第七個星期,如今並未有停戰跡象。加沙死亡人數已超過1.3萬。以色列國防軍正在進攻北加沙剩餘地區,並放眼如今人滿為患的南加沙,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再次表明會以「外交鐵穹」(diplomatic Iron Dome)去抵抗國際停火壓力,「直至勝利為止」。

同一時間,一直中介美以與哈馬斯談判的卡塔爾總理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Thani)、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芬納(Jon Finer)同以色列駐美大使赫爾佐格(Michael Herzog),都表明各方跟哈馬斯的釋放人質協議接近完成。相關協議相信將包括超過12位10月7日被哈馬斯綁架的人質獲釋,以及五天時間的暫時停火和更多的人道物資進入。有消息亦指協議有可能包括以色列釋放一些在囚巴勒斯坦人作交換。

不過,在內塔尼亞胡仍然要依靠極右政客維持權力之際,釋放人質協議的「臨門一腳」還有射失的機會。芬納19日就明言「在所有事情都取得共識之前,沒有任何事情取得共識」。

以色列的主戰派一直擔心任何「暫時停火」會被轉化成「長期停火」,因此這個近七周以來的首次潛在停火會如何具體落實,也是未知之數。

內塔尼亞胡表明會抵抗國際停火壓力,「直至勝利為止」。(Reuters)

但無論如何,這種美國主導的遊說和調解只能是小修小補,畢竟拜登(Joe Biden)同內塔尼亞胡目標一致,認為只要哈馬斯尚在,停火並不能帶來和平,因此雙方都支持以軍繼續打下去,只是拜登礙於美國的國際聲譽成本考慮,而希望以色列可以小心一點,不要造成太多無辜平民死亡而已。

公平而論,拜登的遊說也確實達成了一些小成果,包括說服以色列容許人道救援物資從拉法口岸(Rafah Crossing)進入加沙、容許有外國國籍或受傷人士經拉法口岸離開、容許燃料有限度進入加沙(按:但其規模只及加沙民眾基本存活需求的最多一半)等等。在加沙戰爭的人道災難之中,這可算是「有勝於無」,卻遠遠不足解決如今集中在南加沙的平民存活問題--在食水、糧食、能源短缺之下,南加沙此刻人滿為患,每150人才有一個廁所、每700人才有一個沖涼處,在天氣漸冷、雨季來臨之際,被迫南逃的人只能在難民營外過夜。

11月18日,等待經拉法口岸進入加沙的人道物資貨車。(Reuters)

除了這些小修小補之外,美國對於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影響力有多大也值得懷疑。拜登呼籲「人道暫停」良久,至今尚未實現。加沙平民死亡人數的增加幅度上周雖然一度緩減,但如今在戰火再次熾熱起來之際又似乎重見升勢。在拜登多次警告約旦河西岸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之後,內塔尼亞胡政府依然放縱猶太定居者胡作非為,拜登甚至要在18日公開威脅正準備對西岸攻擊巴勒斯坦平民的極端份子實施簽證制裁。

拜登多次呼籲加沙未來與西岸一起交由法塔赫(Fatah)領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管治,加沙不能由以色列長期佔領,但內塔尼亞胡則多次公開否定,表明未來要無限期負責加沙安全,讓以軍可以隨時進入壓止任何威脅。由於以色列也不希望為管治加沙付出重大成本,部份以色列官員只希望在軍事行動結束後,直接將爛攤子丟給區內阿拉伯國家,由他們派人來接管。但有哪個阿拉伯國家願意冒上「與以色列合作」的大不諱來接過這個燙手山芋?

而就算拜登說服得到內塔尼亞胡同意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重返加沙,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早已表明他只會在以色列認真推動兩國方案的前提下回來,但內塔尼亞胡卻是二十多年來阻礙兩國方案有任何進展的元凶。

圖為多國領袖2023年11月11日出席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的阿拉伯-伊斯蘭領導人特別峰會並拍下大合照。照片中可見穆罕默德王儲居中,他右手三位是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埃及總統塞西、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左手三位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伊朗總統萊希。(Reuters)

同時,拜登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盡失民心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要「重新注入活力」(revitalise)之後才有可能重新接管加沙。但2005年當選四年任期、現年88歲的阿巴斯依然沒有明顯繼任人,其他高層官員也被普遍認為貪腐成風。沒有人能看到有任何機制或人物能夠為自治政府帶來「活力」。

至此,人們都看到,在美國的主導之下,加沙局勢只能有人道主義上的小修小補,短期內不可能促成能化解人道災難的停火,長遠來看也沒有可能實現的加沙或以巴問題的解決方案。

自10月7日以巴衝突再爆以來,拜登多次強調美國還是那一個「不可或缺之國」(其用詞是「indispensable」或「essential」)。但過去一個半月以來,大家都看到這個「不可或缺之國」的偏頗和無能。

自10月7日以巴衝突再爆以來,拜登多次強調美國還是那一個「不可或缺之國」。(Reuters)

在這個背景之下,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外長聯合代表團在11月20日至21日訪問中國,代表團成員包括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Prince Saud Al-Faisal)、約旦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薩法迪(Ayman Safadi)、埃及外長舒克里(Sameh Shoukry)、印尼外長蕾特諾(Retno Lestari Priansari Marsudi)、巴勒斯坦外長馬立基(Riyad al-Malki),以及伊斯蘭合作組織秘書長塔哈(Hussein Ibrahim Taha)。

經過11月11日的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峰會之後,57個伊斯蘭國家已經指派了作為該峰會主席國的沙特外交大臣,配合其他國家外長,一同推動加沙停和落實長久全面和平的國際行動。峰會結束後,這些國家代表並不是前往美國,而是前來中國,明顯就是要為加沙戰爭和以巴衝突尋找一個美國模式之外的解方。

這種外交趨勢證明了,即使美國還算得上是「不可或缺」,但它已經不是唯一的「不可或缺」。如果一個由美國以外主導的外交努力能化解當下的加沙危機,這更將證明美國的「出缺」對於世界也許是一個正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