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研究員梅惠琳:中國的策略似乎在發生變化|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北京香山論壇。美國史丹福大學弗里曼·史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參加了論壇。中美聚焦北京編輯部圍繞圍繞中美大國博弈背景下的亞太安全形勢和台海局勢對其進行了專訪。以下是相關內容。

梅惠琳博士是中國軍事戰略專家、美國企業研究所(AEI)高級研究員,兼任史丹福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作為美國空軍預備役軍官,她還擔任太平洋空軍司令部 (INDOPACOM) 的政治軍事戰略專家。出席此次香山論壇前,她曾在《紐約時報》發文,呼籲美國政府保持中立,重申不支持「台獨」,「不反對」兩岸統一,給予中國「再保證」,讓兩岸解決分歧。她認為,中美就此可以達成新的諒解或協議。

關於參加此次論壇的感受,大國競爭、地區衝突和國際體系的變化,世界是多極還是兩極?美國印太戰略給亞太地區安全局勢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中國周邊環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世界是否會形成兩個對抗的陣營,進而走向新的冷戰?

梅惠琳:形成對抗陣營是可能的,但很難說是新冷戰,中美雙邊關係形勢不同於當年美蘇爭霸。好消息是中美之間存在更多政治、社會、經濟上的互動,而壞消息是雙方存在複雜的利益關係,很有可能引發衝突。

我的理解是中國政府(過去)一直優先重視同美國盟友和夥伴國的關係,因為這些國家都是世界上的發達富裕經濟體。如果形成新的陣營來孤立這些國家,不會被視為明智的戰略。然而,中國的策略似乎正在發生變化

此次香山論壇我觀察到了中方構建另一個「更親中」(more pro-China)或「可能反美」(maybe anti-US)陣營的意願,優先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尤其是俄羅斯和伊朗等和美國關係不友好的國家的關係。而美國還未決定重新考慮其對華政策。只要兩國關係按照當前道路發展下去,無論兩國領導人是否見面,都不會對雙邊關係的性質帶來改變。所以,世界有可能形成兩種陣營。但是,除非兩國發生熱戰,這兩種陣營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現在的中國不是二三十年前的中國,事實上,美國過去對中國經濟發展一直持開放態度,即便是十年前,中美也保持着積極的雙邊關係,中國那時就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認為美國(對華強硬)是在應對其實力地位任何程度的下滑,是不完全對的。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軍隊從一個相對落後的狀態發展起來,美國對此感到非常焦慮。所以,美國政策轉向對華強硬更多是處於安全層面的考慮,當前改善兩國關係也非常困難。

圖為2023年10月30日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張又俠在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上發表講話前,與前來參會的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一同進場。(Reuters)

關於亞太安全中的台海局勢。從美國官方表態來看,拜登多次提到「協防台灣」,布林肯甚至說台灣問題屬於全球關切,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態度以及戰略目的有什麼新的變化?中美如何能在台灣問題上控制好風險?

梅惠琳:美國政府的政策就是確保中國大陸不對台灣使用武力,並在中國大陸對台動武時協防台灣。美國幫助台軍強化其自身能力在於擔心大陸迅速拿下台灣,而美國來不及支援。在軍事層面,我認為軍事威懾非常重要。如果中國認為自己已經佔據某種軍事優勢,這將使得台海非常不穩定。

我在《紐約時報》的文章《這就是美國對於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誤解》中主要是強調,美國在構建軍事威懾的同時,必須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我對美國對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承諾的理解是,美國想要阻止(中國大陸)武力統一台灣,但美國政策不是要阻止兩岸統一。我確實認為特朗普執政時期,一些人要麼有些困惑,或者不困惑,但有不同的想法,以保護「民主」台灣的政治空間。我個人的擔憂是如果美國政策偏向這一方向,想要避免戰爭將變得非常困難。所以,美國的目標應該是「有限度的」,以避免脱離軌道。

我想明確清晰地表達兩點:第一,中美關係向前推進的唯一方式是在台灣問題上達成某種諒解。上世紀70年代末,兩國必須處理這些棘手議題,否則雙方在反恐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就無從談起。第二,中美必須承認雙方的政策和行為都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剛才我提到的大陸軍隊,現在非常強大,現在針對台灣的例行軍演就是最新的變化。美國同台灣的一些政治互動相對而言也出現了新變化,或許不是第一次出現,但在數量和頻次上是不斷增加的。所以,我認為,中美之間任何可能的新協議應該要考慮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即中國(大陸)同意減少針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而美國作為回報,承諾在台灣問題上保持政治中立,或者不對兩岸關係進行政治干涉。

中俄關係: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2023年10月30日出席中國北京舉行的北京香山論壇。 (Reuters)

關於美國對台軍售及協防承諾,以及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與表達。

梅惠琳:美國做出的承諾,要根據台海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狀態而定。美國對台軍事援助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軍方對台壓力增加了。如果中國減少對台軍事威脅,我確定美國將會有願意考慮其(對台)軍事立場。但我看到的是美國擔心中國在台海地區的軍事立場,中國擔心的是美國對台灣的政治立場。這就需要雙方都做出讓步。

在整個亞洲的多數戰爭中,美國將會贏,但在台海,中國會迅速取勝,這不光是因為中國的軍事能力,而且也和地理位置(geography)有關。美軍遠離台灣,而中國大陸與台灣海岸相距才100多英里,美國支援會花費很長時間,那時會更依賴衛星。而中國大陸不但佔據地理優勢,而且也有衛星,並且可以癱瘓美國的通信。

(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與表達)我認為,現在的說法(不支持台獨)足以威懾台灣,確保其不會做什麼瘋狂的事。如果美國用「反對」這樣的措辭,將意味着:如果台灣宣佈獨立,美國將懲罰台灣,或做些什麼。美國現在說「不支持」台獨的原因很清晰,即如果台灣想要走那條道,那它就靠自己了,美國不會做什麼。美國也不會故意傷害台灣,但不會再支持和保護台灣。正如我剛才提到的,可能美國需要做出額外的妥協,承諾「不支持台獨」的同時,也承諾「不反對」兩岸統一。這可能會更有用。與此同時,中國不會宣佈放棄使用武力,但可以減少在台海的軍事部署。這是美國有可能和中國達成的協議。台灣對此可能會不高興,但在這種協議中,美國協防台灣不會變。

中美元首可能會在APEC峰會期間會晤。圖為2023年10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務院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王毅此行被指為中美元首會晤鋪路。(Reuters)

關於南海爭端,自特朗普執政蓬佩奧擔任國務卿開始,美國在中菲南海爭端、黃巖島問題上已經明確選邊站,改變了之前奧巴馬政府的立場,而拜登總統上台後也未改變或扭轉這一立場。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的原因是什麼?中國該如何應對?

梅惠琳:美國關心的是誰能控制南海所有水道。美國反對中國控制這些水道。中國越是公開宣稱對那些島礁擁有主權,並對國際法有自己的解讀,美國越是會介入南海爭端。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信任中國,認為中國抱有良好的意圖,這讓奧巴馬政府看上去十分愚蠢。因為中國當時曾承諾不會將南海「軍事化」,但最後是將南海「軍事化」。美國認為,奧巴馬時期的立場過軟,才造成了所有這些問題。如果美國當年立場更強硬一些,避免當時的現狀被改變,那美國就可能不會採取現在的立場。這也是為何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明確強調捍衛盟友菲律賓的原因。

關於中美在南海地區的發生誤判、意外風險的可能性及兩國如何開展對話,管控風險。

梅惠琳:我不是特別擔心南海地區出現誤判和衝突,因為目前而言,在可能的台海衝突中,美軍並不佔優勢,中國將會快速取勝。但在南海,中國尚無法在整個南海投射軍力。一旦有任何誤判或誤解的出現,我想中國會主動緩解緊張局勢,避免升級。但如果問我10年後會怎麼樣,我認為形勢可能會不同。

(本文節選自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作者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