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火藥桶(十):美國政府的政策選擇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者前言:本文是「兔主席」有關以巴衝突的系列文章第十篇,隨後會陸續發布。

20. 本次巴以衝突,拜登的中東政策選擇是什麼?(編按:前19個問題已在本系列文章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第八篇第九篇處理。)

表面上看,特朗普和奧巴馬的外交思路有很大不同,但只要涉及中東問題,有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些陰影,大家都極為謹慎。基本原則是,美國應該淡出中東,堅決避免陷入軍事衝突,歸根結底,美國的中東政策應該有利於增強美國的國土安全和利益,而非反過來。

上任後,拜登完成了美軍撤離阿富汗的行動。塔利班力量全面接管……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終於回到了原點,真是莫大的歷史諷刺。

伊朗現在已經完全被推到美國的對立面。拜登雖然嚴厲批評了特朗普的伊朗政策,但也無力重啟與伊朗的談判,而只能大體沿襲特朗普時期的政策。

更讓拜登政府「頭疼」的是,中國出面調停了沙特與伊朗的關係——這是美國淡出中東之後,影響力被中國、俄羅斯等國逐漸取代的一個直接結果。

沙伊復交:在中國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代表、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左),伊朗代表、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右)2023年3月10日與中國共同簽署協議,沙伊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圖為10日協議簽訂時的情形,中共中央外事工作辦公室主任王毅坐在艾班和沙姆哈尼之間。(Reuters)

為了平衡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拜登還是選擇以以色列為抓手,沿襲特朗普的《亞伯拉罕協議》策略,幫助以色列修復與更多阿拉伯國家的關係——而這其中的「聖盃」,就是調停以色列與中東阿拉伯世界的領袖——沙特阿拉伯的關係。

但調停沙以關係的計劃已經被哈馬斯進襲以色列徹底毀滅。事實上,到這個時候,《亞伯拉罕協議》已經宣告破產。美國政府應該能看到:按照以色列現在的這個架勢,美國是無法調停其與中東伊斯蘭世界的關係的,且不僅如此,美國還有被以色列帶到「坑」裏的很大風險:美國民眾的忘性還不至於如此之大,還記得911恐怖襲擊,以及美國深陷中東泥潭的一系列痛苦歷史。

這就是前面反覆提到的,伊拉克戰爭後,美國朝野及民間已形成了一套針對中東的「新共識」,即美國要淡出中東,主要是避免被捲入中東的軍事衝突。

但拜登上台以來,真正分散精力、資源的是俄烏戰爭。一方面,拜登還在堅持援助烏克蘭,同時要面對國內諸多反對聲音,因為美國朝野上下有許多反對援烏的聲音(主要來自MAGA共和黨及背後的民意)。觀察美國政治的朋友們應該已經發現,美國支持烏克蘭勢頭正在減弱,有點「強弩之末」的樣子。(如果特朗普上台,美國援烏事業將大部終結)。

圖為2023年9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與訪美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面。(Reuters)

另一方面,巴以火藥桶又被點燃,拜登抽身回來解決巴以問題,實在有點分身無術、力不從心:

——美國本土問題很多,在國際上的相對力量也減弱了,現在已經沒有這麼多的精力資源,一邊援助烏克蘭,一邊援助以色列。戰線太多太長,力不從心、耗不起;

——美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以色列是糾結的,雖然當前美國支持以色列的大框架、大方向還沒有變化,但民間輿論在悄悄轉向。未來,朝野上下有可能需要重新評估美國和以色列的長期關係

——其實拜登本人也是糾結的,他應該非常了解巴以問題的來龍去脈,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邊都是有同情的,也深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只不過他所能做的比較有限;

——美國對中東事務的淡出——特別是堅決迴避捲入軍事衝突——是一個從奧巴馬、特朗普到拜登已經堅持了多年的基本原則,即便為了以色列,也不能打破這個原則

——內塔尼亞胡判斷民主黨對他的支持是有限的,但拜登是「流水的兵」,內塔尼亞胡更關心的是自己個人政治訴求和以色列國內政治,所以一定會「一條道走到黑」,倒逼白宮。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親往接機。兩人甫見面即擁抱。(Reuters)

最後還有一條技術層面的問題,即美國駐中東多國的大使及高級外交官員都因共和黨參議員的阻攔而得不到任命,現場沒人沒抓手,十分要命。

方方面面來看,留給拜登政府的選擇其實比較有限,也都擺在枱面上:

第一,拜登現在無法也不會改變美國堅定支持以色列的總體框架及方針(類似於美國的「國策」)。在大的立場和取態上,他只能向以色列傾斜。美國現在說的捍衛以色列的「自衛權」、迴避提及停火問題,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美國永遠都不能調整對以色列的政策,但至少現在時候未到,不是拜登當下能夠考慮的問題;

第二,要作一些規定動作,除了在國際組織、國際場合、公開場合裏聲援以色列外,拜登跟國會也申請了援以經費,這樣就可以交差了,不至於被共和黨(及同情以色列的選民)攻擊說拜登一下就拋棄、背叛了以色列;

第三,要設法在私下施壓內塔尼亞胡,讓後者儘量克制,減少對加沙造成的破壞——「不然我們這邊很難辦,美國的民意會發生變化啊!」。如果內塔尼亞胡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推進太猛,給巴勒斯坦造成更多的人道主義傷害,拜登是很難跟民主黨眾交代的;

第四,努力穩住周邊國家,不要讓事態進一步升級,堅決避免演化成多國捲入的區域衝突。因為搞得越大,美國的位置越難擺,捲入衝突的風險也越大。白宮不希望自己面臨這樣的壓力和選擇;

2023年10月26日,在加沙走廊南部收容巴勒斯坦人的帳篷營地,仍可見以巴衝突造成的硝煙。(Reuters)

第五,在烏克蘭和以色列之間要有平衡,本來援烏在美國國內就面臨爭議,所以更不可能援烏而不援以,一定得「一碗水端平」;

第六,遵循美國伊拉克戰爭以來建立的淡出中東的大原則——即便為了以色列也不能改變這個原則。因此,要堅決避免直接捲入軍事衝突。但美國可以提供情報、技術支持、武器與裝備,以及少量的特種部隊/人員。

明年就是美國總統大選,所以拜登的很多動作其實指向大選。例如,他很可能認為:雖然民主黨內許多人(特別是左翼、進步主義者、年輕人)是同情巴勒斯坦的,但民主黨基本盤無論如何都不會投票支持特朗普。這就給了拜登一定的餘地和空間:在巴以之間,他可以更加傾向以色列一點點,以此拉攏一些中間派、搖擺派。

有人說,拜登一把年紀,費這大氣力飛到以色列去幹什麼。而且還吃了約旦等國的閉門羹,好像沒有任何意義。這個要從選舉的角度看:拜登飛過去,就是為了向選民說明:他還不老,還能折騰,完全可以應付這個強度的工作需要。所以,飛過去他就算贏了,形式=實質。這都是選舉導向的行為。

以上,我們覆盤了本世紀以來美國的中東政策:從911事件、小布殊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到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並具體分析了拜登下一步的選擇。

下面,我們再看看美國和以色列關係的實質,以及下一步的推演(更加偏向中長期)。

(未完待續)

本文原載於「兔主席」微博。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