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指責伊朗背後策劃無補於事 沙特哪裏去了?
加沙戰事爆發兩日,以色列死亡人數超過700,是哈馬斯(Hamas)2007年奪得加沙控制權以來各次衝突中最高一次,而在以色列對加沙的空襲和在以色列南部的交火之中,加沙死亡人數亦突破400,雙方受傷人數已達數千。在可確認死亡人數急增之際,《華爾街日報》引述了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歐洲、敘利亞以至伊朗等多方消息,指這次攻擊背後有伊朗的策略。
截至10月9日清晨,以方消息稱7日進入以色列掃射、綁架平民的加沙武裝份子人數高達千人,規模遠比當日估算為大,而目前被哈馬斯等組織劫持的人質數目預計高達150人,這將會對以色列針對加沙即將發動的大型進攻構成重大阻礙。同時,被劫持者同被殺者國籍多元,使事態更為複雜。而且,黎巴嫩真主黨同西岸不受自治政府控制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已在蠢蠢欲動,未必沒有可能全力投入戰團,若然如此,以色列將陷三面作戰的困難境地。
這一次衝突的規模可能遠超過去的巴勒斯坦起義,其先突襲再引爆大戰的性質,也讓人想起50年前的贖罪日戰爭。
伊朗角色不讓人意外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真主黨和哈馬斯高層都透露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有份參與這次攻擊的籌劃,各方多次在黎巴嫩開會研討細節。該報稱,一位歐洲官員同一位敘利亞政府的顧問也提供了同一說法。不過,無論是哈馬斯,還是伊朗,其官方表態都是這是巴勒斯坦人的決定,伊朗雖然支持,卻沒有直接參與。同時,美方的說法依然是還沒有證據顯示伊朗有直接參與。
該報4月時已報道過,革命衛隊的國家軍事部門領袖賈尼(Ismail Qaani)曾與哈馬斯同真主黨會晤,計劃對以色列發動攻擊。該報引述的一位伊朗官員亦稱,以色列非常孤立(按:在伊朗本年同沙特復交之後),伊朗可集中在這個「錫安主義實體」上。
根據該報相關消息,本年8月以來,革命衛隊同其他武裝組織至少每兩周開一次會為這次襲擊做準備。其目標,是要聯結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PIJ)、真主黨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四方勢力對以色列構成多方威脅。這些組織雖然以往都有伊朗支持,但由於各方遜尼、什葉之間的派別差異,聯動較少。如果這次衝突最終真的發展成以色列三面受敵的形勢,這就可以間接證明襲擊背後的伊朗協調。
《華爾街日報》報道的存在,似乎說明伊朗方面也沒有意圖「努力」隱藏其參與。在伊、沙建交之後,大家都知道伊朗的區內死敵就剩下以色列。只不過,正如烏克蘭經常「不直接承認」對俄羅斯領土的攻擊一樣,伊朗直接承認參與將有其實際代價,相較之下,保持在「公開否認」卻「間接承認」的灰色地帶,卻已經向敵人透露出想要傳遞的訊息。
事實上,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在這次襲擊發動後已跟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的領袖通話,表明支持「巴勒斯坦國家的合法防衛」,支持他們對以色列的「抵抗」。而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在哈馬斯發動突襲之前幾天亦公開指以色列是「癌症」,稱「癌症將會在巴勒斯坦人民和整個地區的反抗力量的手中被徹底清除,上帝保祐。」
在此刻的以色列的內外形勢中,伊朗確實有動機去引爆另一場衝突。一方面,以色列內部因為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的司法改革,引來該國安全部門內部的嚴重抗議,甚至有後備役軍人拒絕進行演練和其他任何,大型示威也持續上演,國內動蕩可讓外部勢力乘虛而入。
另一方面,沙特9月已公開承認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每日都愈來愈近」,以色列旅遊部長其後成為了首位訪問沙特的以色列部長,沙特也透過任命首任駐巴勒斯坦大使向巴勒斯坦人展開安撫工作,以往沙特對巴勒斯坦一日未建國、沙以一日也不得建交的原則已無人再提。
沙特和以色列的修好,將會正式常態化以色列與區內主要國家的關係,破壞伊朗不承認猶太復國主義的原則和戰略部署。由於巴勒斯坦問題正是沙、以建交的最後「絆腳石」,進一步的以巴衝突將會大減兩國建交的原有動力。
巴人武力反抗已是唯一出路?
當然,哈馬斯等組織也不是伊朗的扯線公仔,他們的動機與伊朗有相合亦有不同。
去年12月內塔尼亞朝靠極右支持上台之後,對巴勒斯坦人的打壓無日無之,其在西岸的軍事行動、西岸猶太定居者對於巴勒斯坦人的「私刑」日益恆常化,耶路撒冷聖殿山阿克薩清真殿變成猶太人可祈禱之地,而以色列安全部隊也肆意進入清真寺壓制穆斯林,以色列的極右部長們更擺明車馬要掃除所有巴勒斯坦人(例如巴勒斯坦人根本不是一個民族之類的言論)。在「兩國方案」名存實亡、阿巴斯(Mahmoud Abbas)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民心盡喪之際,武力反抗已成潮流。
反抗,未必成功,但不反抗,就只能接受巴勒斯坦人被其他阿拉伯國家拋棄、長期被以色列壓迫的命運。而對於有志憑着行動而自證為巴勒斯坦人領袖的勢力而言,武力反抗也是唯一手段。雖然人們在道德上不能認同掃射平民的行為,但從巴勒斯坦人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背後的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於是,哈馬斯等組織與伊朗就有了在這次行動上面的契合。後者的地緣政治目標和原則支持了前者累積已久的抗爭情緒。
問題是,哈馬斯的突襲,跟如今以色列很可能發動的加沙地面進攻,對以巴問題的解決真的能有什麼幫助嗎?
缺席的調解人
以色列有着美國的軍事支持,以巴武裝衝突甚至是以色列面對潛在三方圍攻的最終「戰果」,很大可能依然是以以色列的「勝利」。當中,當然有無數生命因此犧牲,以巴的仇恨也只會愈來愈深。一場血腥衝突的終結,將會變成另一場更嚴重血腥衝突的種子。除非這一次哈馬斯及其他相關組織能擊敗以色列,否則這一種格局並不會改變。但即使伊朗的參與程度比上述報道更高,我們也很難想像在武力比拼上失敗的會是以色列。
問題的解決,最終也是回到原點。以色列要接受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根據國際法交回領土;巴勒斯坦人、哈馬斯、伊朗等,也要接受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妥協,才是出路。
然而,以色列就算不是極右掌權,左翼政治勢力早已變成極少數,任何對巴勒斯坦的讓步都成為了忌諱。這次加沙戰爭只會加深右翼民情。而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壓制之下,也依然是看不見任何和平的出路,只能透過對哈馬斯等極端力量的支持來進行唯一可能的反抗,背後當然也有伊朗據其國家利益的支持。
沙特,其實可以是這個困局的調解方。如果沙特真的有志成為區內的領導者的話,就應該有遠見地提出一個公平解決以巴衝突的藍圖。這當然不能一蹴而就,當中也牽涉到對以巴雙方都非常困難的妥協。但沒有一個願意接受以色列存在又能溝通巴勒斯坦的有力伊斯蘭國家來主持,還有誰能夠嘗試破解以巴的困局?
可惜的是,沙特在這次哈馬斯發動攻擊之後,似乎無意扮演更為主動的角色,只是跟以往一樣呼籲雙方停火和克制,再配合起幾句對巴勒斯坦人表達支持的「口惠」,將這場戰火歸咎於「以色列佔領武力」對於巴勒斯坦人合法權利的「剝奪」和對其聖所的「系統性挑釁」。這是一種旁觀者的評論,並不是地區領導者的行動。
我們不能排除沙特在以色列攻入加沙之後,看清事態發展,才會有進一步的表態。但從其往跡來看,我們實在不能抱持太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