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多安晤普京:借黑海糧食協議 俄羅斯與土耳其大玩飢餓遊戲?
9月4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索契會晤,討論恢復黑海糧食出口協議一事。從結果來看,雙方的事後宣稱虛實交織。
普京表示,俄羅斯對糧食協議的談判持開放態度,卻也稱恢復糧食協議有一前提,即「西方停止限制俄羅斯農產品進入全球市場」。普京同時批評,西方指責俄羅斯引發糧食危機的說法不實,因為俄方退出協議後,「全球糧食價格並未上漲,實際上也不存在糧食短缺問題。」普京也強調,在卡塔爾的財政支援下,俄方願以較低價格向土耳其供應100萬噸俄羅斯穀物,加工後再運往最需要國家,但這一計劃並非黑海糧食協議的替代方案。此外,俄羅斯也將與6個非洲國家達成協議,向布基納法索、津巴布韋、馬里、索馬里、中非共和國、厄立特里亞(Eritrea)各免費供應最多5萬噸糧食。
埃爾多安則表示,土方準備承擔調解俄烏戰爭的義務,烏克蘭尤其需要軟化態度,才能與俄羅斯聯合採取措施。至於黑海糧食協議,埃爾多安稱「俄羅斯對協議的期望公平」,且關於協議的新一批建議有助協議恢復,也就是8月31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所說,「已向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發送一套具體建議」。
但從現實來看,普京雖稱俄羅斯所為不影響糧食供應,古特雷斯等人的急切溝通卻已透露些許端倪:倘若黑海糧食出口協議真的無足輕重,各界便無需與俄羅斯商量重返;而埃爾多安雖稱「新一批建議有助協議恢復」,拉夫羅夫卻已在9月3日表示,「莫斯科對此並不滿意」。
換句話說,土俄所言一片「歲月靜好」,其實遮掩了協議進展不佳的現實。但即便如此,對於埃爾多安與普京來說,此次會晤並非毫無意義的政治作秀,因為雙方都利用了這場「飢餓遊戲」,來推進自己的國家利益。
土耳其:海峽主人、糧食加工出口利益
從土耳其國家利益的視角出發,埃爾多安的盤算有二:維持黑海「海峽主人」地位、爭取涉及糧食加工出口的利益。
首先是維持土耳其的「海峽主人」地位。早在俄烏戰爭爆發前,黑海就是俄羅斯與土耳其的安全緩衝區:以《蒙特勒公約》(Montreux Convention)為基礎,土耳其希望平衡俄羅斯的軍事優勢、保持對沿岸國家的影響力,維持海上貿易和運輸路線的暢通,並且確保土耳其有權參與海域內的碳氫化合物探勘;俄羅斯則想將黑海當成戰略基地,進一步向地中海投射力量,同時確保俄羅斯與歐洲市場的經濟聯繫,以及南歐對俄羅斯的油氣依賴。
而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便是俄土勢力在黑海的一次「針尖對麥芒」:藉著併吞克里米亞,俄羅斯強化了自己在黑海的存在,土耳其則通過與北約、乃至烏克蘭的防務合作,強化做為《蒙特勒公約》管理者的影響力。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雙方基本上重複了類似情境:俄羅斯擴大了在黑海周遭的軍事存在,土耳其則展現「海峽主人」姿態,在2月27日宣布除返回黑海基地這一航程外,俄羅斯軍艦禁止進入黑海,導致俄方的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特里布茨海軍上將號驅逐艦長達9個月無法通過,最後只好在2022年10月經蘇伊士運河離開地中海。
從前述視角來看,2022年7月簽署的黑海糧食協議,可以視作俄土彼此測試底線後的階段性成果,並讓土耳其展現了「海峽主人」身段:相關船隻須經「已排雷走廊」穿越黑海,土耳其負責檢查所有商船;與協議相關的聯合協調中心(JCC)設在伊斯坦布爾,由土耳其海軍將領領導,主要任務是以衛星、互聯網和其他方式來登記和監控商船的離港。而眼下針對黑海糧食協議的重啟,普京再次會晤埃爾多安,不論會談結果如何、俄羅斯還要向西方索價多久,光是會晤的動作本身,便是對土耳其「海峽主人」地位的肯認,且足以向外界傳遞這一訊息。
接著是糧食加工出口利益。其實早在黑海糧食協議成立前,土耳其便曾與俄羅斯「合賣」烏克蘭糧食,對象就是「需糧孔急」的中東、非洲國家。且這一說法並不僅是烏克蘭的單方控訴,而是連俄羅斯都如此承認:2022年6月8日,俄控扎波羅熱(Zaporizhzhia)臨時軍民行政當局負責人巴利茨基(Yevgeny Balitsky)便表示,扎波羅熱地區正向中東地區供糧,糧食來源包括從赫爾松(Kherson)、扎波羅熱收購的穀物,「我們正在通過俄羅斯運送糧食,並與土耳其簽署了主要合同,第一批火車已經通過克里米亞出發前往中東,這是烏克蘭的傳統市場。」
簡單來說,即便沒有黑海運糧協議,烏克蘭糧食也不至於「零出口」,因為俄控區自有其銷售管道與市場,即便所謂「合賣」其實是「盜賣」,但只要購買國不在意,各方便能順暢交易,畢竟糧食的有無還是高於來源。
從這一視角來看,此次被普京否認是「替代方案」的「折衷方案」,其實也是同樣道理:俄方以較低價格向土耳其供應100萬噸俄羅斯穀物,土方加工後再運往最需要國家,基本上就是黑海糧食協議誕生前的「俄土合賣」機制,只是形式更加公開。
而土耳其之所以有興趣參與,除了接壤中東、鄰近非洲等地緣因素外,發達的糧食加工業也是關鍵。以小麥為例,土耳其除了小麥自給完全無虞,還會大量進口小麥進行加工並出口,因此從2019年起,土耳其就是全球最大麵粉出口國,以及名列前茅的意式乾麵出口國。這次若能在黑海糧食協議凍結時,接下100萬噸俄羅斯穀物的加工訂單,利潤想必也是相當可觀。正因如此,埃爾多安在會晤之後稱,「普京先生在今天的談判中表示,莫斯科願意向貧困國家發運100萬噸糧食。我們也願意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說可以把這些糧食磨成麵粉,然後把麵粉運往貧困非洲國家。我們希望能在這個問題上開展聯合工作。」
整體來說,不論黑海糧食協議是否恢復,土耳其都穩賺不賠,只是程度多寡有別:協議恢復,土耳其便能持續展演「海峽主人」姿態;協議凍結,土耳其也能與俄羅斯共享糧食出口紅利。
俄羅斯:談判籌碼、糧食出口收入
而從俄羅斯國家利益的視角出發,普京同樣有兩大盤算:增加對西方的談判籌碼、大賺糧食出口收入。
首先是增加談判籌碼。俄羅斯的目的明顯是要借黑海糧食協議,迫使西方解禁部分對俄制裁。早在2022年7月協議落地時,聯合國便曾承認,這份協議不只包括「俄羅斯承諾為烏克蘭控制的黑海港口出口食品、葵花籽油和化肥提供便利」,也包括「促進俄羅斯食品和化肥(包括生產化肥所需的原材料)不受阻礙地向世界市場出口」。而在該年10月,俄羅斯便曾以「協議第二部分沒有執行」為由,威脅要退出協議;10月29日時,俄羅斯又以「塞瓦斯托波爾港遭大規模無人機襲擊」之說,暫停參與協議,後經土耳其和聯合國調解,才在11月2日恢復參與。
2023年7月17日,俄羅斯正式停止參與協議,稱只有取得「具體成果」以更好地保護俄羅斯農產品出口,莫斯科才會重新加入協議。8月5日,俄羅斯消息人士透露,各方在聯合國認證的協議「第二部分」上有所分歧,必須通過俄羅斯外交部進一步談判,「如果這些分歧得到解決,該倡議才可能重新啟動。」但美方對此有所疑義,稱俄羅斯的農產品出口其實未受制裁阻礙,言下之意,是俄羅斯根本就在坐地起價,想用全球的「飢餓遊戲」,爭取更多解禁。
平心而論,美國所言並非毫無道理。因為此前數月協議運行時,西方與俄羅斯都同意以摩根大通的支付體系,代替戰後中斷的SWIFT國際支付,來處理部分俄羅斯糧食出口的付款;但眼下俄方強烈要求的是,讓俄羅斯農業銀行重新連接到 SWIFT 國際支付體系,形同挑戰了2022年2月以來,俄羅斯有80%的銀行被踢出SWIFT的既有制裁架構,西方自然不會輕易讓步。
但俄羅斯與土耳其有一考量類似,那便是即便黑海運糧協議不重啟,莫斯科也能靠其他糧食出口管道賺取收入,因為需要糧食的中東、非洲國家們,並不如「有潔癖」的西方般挑剔糧食來源,而是更在乎本國的缺糧危機。例如7月27日的俄羅斯―非洲峰會上,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便和其他非洲領導人共同呼籲俄羅斯續簽黑海運糧協議、解決貧困國家的糧食供應問題,並稱全球糧價上漲「對非洲國家造成嚴重影響」。
而這一現實,普京同樣心知肚明,即便其宣稱「全球糧食價格並未上漲,也不存在糧食短缺問題」,俄羅斯的實際動作卻顯然不是如此。根據俄羅斯官方數據,與2022年同期相比,俄羅斯在退出黑海糧食協議的2023年7月,其糧食出口量高達568萬噸,增加了60%,其中小麥就有454萬噸,增加了50%。其中,前四名都是中東國家:沙特57.8萬噸、土耳其51.8萬噸、埃及46.7萬噸、以色列34.5萬噸;除此之外還新增了拉美買家,例如未在2022年對俄採購小麥的巴西、秘魯,也分別進口了6.2萬噸、4.9萬噸。光在2023年7月,俄羅斯就比一年前新增7個小麥出口國。
說得更直接,在退出黑海糧食協議要價西方的同時,俄羅斯也想趁此擴大在全球穀物市場的份額,普京更是直接表示,「莫斯科今年已向非洲出口近1,000萬噸糧食,其中包括900萬噸小麥,俄羅斯有實力成為非洲大陸的糧倉。」如今與土耳其協議的100萬噸俄羅斯穀物加工,普京雖稱是低價供應,卻也不能忽略耐人尋味的「卡塔爾財政支持」;向非洲六國各自供應5萬噸免費糧食,其實也只佔了俄羅斯每月糧食出口的極小比例。簡單來說,俄羅斯就與土耳其一樣,不做賠本買賣,也絕非慈善家。
截至2023年7月中旬,黑海糧食協議已確保1,100多航次成功離開烏克蘭港口,並讓近3,300萬噸穀物和其他食品運往40多個不同國家。如今「飢餓遊戲」重演的情境下,普京雖與埃爾多安會晤,其身後的俄羅斯、土耳其卻都不是最急於恢復協議的國家。由此來看,這場「飢餓遊戲」恐怕還要再延續一些時日,直到相關方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