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全球東方」與中美博弈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年來,隨着美國不斷強化對華戰略競爭,中美圍繞「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博弈變得更為突出。「全球南方」主要是指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北方」則是發達國家的代名詞。特別是俄烏衝突發生以來,「全球南方」概念在國際輿論中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成為西方戰略界的熱詞,有了更多地緣政治的意味。2023年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西方國家強調要加強與「全球南方」的關係。2023年5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G7峰會也提出要增進與「全球南方」的戰略合作。

中國是不是「全球南方」的一員?這個問題涉及中國的「國家身份」,對中國外交至關重要。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很多指標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強調自己是「全球南方」的當然成員。中國人均GDP剛過1.2萬美元,僅相當於發達經濟體的1/5、美國的16.6%,排在世界第60多位。中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排名是第70多位。然而,美國一方面推動消除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一方面與盟友協作擴大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試圖在中國與「全球南方」之間進行區隔。

無疑,發展中國家地位與一系列優惠待遇相互關聯,如可從世界銀行獲得貸款,可在WTO享有特殊和差別待遇,可從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得到資助。2023年3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同年6月,美國參議院也通過類似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制定方案,終結中國在諸多國際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如果中國失去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出口商品將會被徵收更高關稅,中國將承擔更重的減碳義務,來自多邊發展銀行的優惠貸款也會大大減少。

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要求世貿組織對發展中國家提出較為明確的硬性標準,並得到全體成員同意,並沒有可能。(Getty Images)

當然,美國政治人士並不僅僅是為了取消中國享有的優惠待遇,其用意還在於試圖藉此拉開「全球南方」與中國之間的距離,打擊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的努力。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美國不尋求將發展中國家改造成美國的模樣,而是將努力構建「包容性陣營」(inclusive coalition),與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國家加大接觸,更加重視滿足相關夥伴國家的經濟和發展需求,確保它們在面對中國時仍能保持自主性。

美國希望推動印度、南非等國在「全球南方」發揮領導作用,對沖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2023年1月,印度邀請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南方之聲峰會」,而中國卻被排除在外。芬蘭前總理斯圖布(Cai-Göran Alexander Stubb)提出,未來的世界秩序將由「全球西方」「全球南方」以及由中國、俄羅斯、伊朗等構成的「全球東方」之間的權力三角所決定。這種將中國與「全球南方」相剝離的看法在西方戰略界很有代表性。

從政策實踐看,美國試圖多管齊下,增進與「全球南方」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注重拉攏那些資源富集、地緣戰略地位重要、潛在市場廣大的國家。首先,拜登政府從重塑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等目標出發,構建了「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多邊機制,將很多發展中國家納入其中。美國利用該平台,與日本、澳洲、歐盟等加大協同,深化西方國家與剛果(金)、印尼等關鍵礦產富集國之間的關係,削弱中國在鋰、鎳、鈷等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地位。近日,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訪問美國,美蒙就合作開發稀土、銅等關鍵礦產達成協議。此外,美國-日本-蒙古三方會議等機制,也將關鍵礦產作為重點議題。

第二,美國在公共衛生領域增大對「全球南方」的支持力度。拜登政府一改特朗普政府在公共衛生對外援助上的消極做法,支持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界衛生組織牽頭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併成為這一計劃的最大疫苗捐贈國。為深化美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係,拜登政府向東盟國家捐助超過4,000萬劑疫苗,並通過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與盟友共同推動「疫苗外交」,制衡中國在東南亞等地區的影響力。美國還在南亞、非洲等地區相關國家,支持建立疫苗生產企業,加強疫苗可及性,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流行性疫苗做準備。

中美之間的關係對壘已經擴張到了全球事務的方方面面。雙方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拉攏已經白熱化,前不久的金磚峰會邀請了不少發展中國家與會。(REUTERS)

第三,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因素,在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方面彰顯領導力。2022年,全球人口邁入80億大關,很多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挑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警告稱,「我們正在遭遇猛烈的食物災荒」。新冠疫情、貧困、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致使糧食安全問題越發緊迫,並有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政治動盪、國內和國際衝突等問題。

據聯合國機構統計,2022年全球有7,500萬-9,5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缺少能夠維持生存的糧食供應。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拜登政府高度重視在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方面發揮美國的主導作用,發起「全球糧食安全路線圖」機制,動員100多個國家採取共同行動,如確保糧食和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增加化肥的生產、支持發揮「具有氣候韌性的農業」。此外,拜登政府還制定了新版「全球糧食安全戰略」,聚焦全球減貧和提升婦女、兒童營養水平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第四,美國在基礎設施開發領域強化大國競爭。2021年6月,拜登政府帶領G7成員國提出「重建更好世界」倡議,宣稱民主國家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開發所謂「高標準的」「價值觀驅動的」基礎設施項目。2022年6月,拜登政府將「重建更好世界」倡議等重新打包,代之以「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計劃,承諾在2027年動員超過6,000億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開發。該計劃體現了美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兼顧軟硬」的特徵,聚焦了衛生安全、數字連接、性別平等和公平、氣候和能源安全四大領域,強調更多調動私營部門的資本和力量,針對以政府力量為主導的基礎設施開發項目提供「替代性選擇」。

總之,「全球南方」已經成為美國推進對華戰略競爭的重要方向。維護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對於中國外交至為關鍵,也是應對中美博弈的有力支撐。今年適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需以此為契機,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提質增效,用好「金磚合作機制」等平台,增進「全球南方」的整體利益。

本文轉載自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作者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趙明昊(Zhao Mi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