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共體稱干預尼日爾「D-Day」已定 法美博弈有結果?
據路透社新聞當地時間18日報道,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簡稱西共體)已經定下了軍事干預尼日爾(Niger)政變的「D-Day」日期,不過未將其公布,且仍然不會放棄和平解決爭議的可能性。外媒報道指出,這一次衝突不僅暴露出了西非安全穩定的問題,還揭示了美國和法國的聯盟背後存在複雜的博弈與利益分歧。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撰文:李澤西
17日至18日,西共體各國軍事首腦於加納首都阿克拉(Accra)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討論尼日爾局勢。在閉幕式上,西共體政治事務、和平與安全專員穆薩(Abdel-Fatau Musah)表示,各國已經協調好干預的各項細節,軍隊已「整裝待發」,現在只需等待一聲令下,稱「我們也已定下了D-Day日期,不過我們不會將其對外公布的」。此外,他也沒有分享任何關於軍事部署的細節。
「D-Day」這個英語軍事術語泛指發起作戰行動的第一天,歷史上最出名的「D-Day」是1944年6月6日,盟軍當天開始登陸諾曼第(Normandy)、發起反攻納粹德國佔領的西歐大陸的軍事行動。
7月26日,尼日爾部份軍官扣押總統巴祖姆(Mohamed Bazoum),軍方代表當晚宣布成立「衛國委員會」接管國家。28日,尼日爾總統衛隊時任指揮官奇亞尼(Omar Tchiani)宣布自己為該國的「新領導人」。
西共體立刻譴責政變,凍結了尼日爾的會員國身份,並對其予以制裁。西方為主的一些國家快速跟進制裁。7月30日,西共體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特別峰會,期間向尼日爾軍方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在7天內恢復尼日爾總統巴祖姆的職務,否則不排除使用武力。
但尼日爾軍方也得到了部份周邊國家的聲援。馬里、布基納法索和畿內亞的現政府都是政變產生,也都被西共體凍結成員資格,它們都對尼日爾軍方表達了支持。馬里與布基納法索還表示願意派兵聯合抵抗西共體。
穆薩8月18日表示,尼日爾的政變是挑戰西共體忍耐性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西共體這次將制止政變,明確標出反對政變的紅線。這是西非和中非地區2020年來的第七次軍事政變,西共體擔心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這一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引發整個地區的不穩定。
7天的期限過後,除了尼日爾宣布關閉領空以外,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部份外媒當時報道稱尼日爾軍方「成功地看穿了西共體的虛張聲勢」。
不過,西共體很快「捲土重來」,10日舉行了第二次特別峰會,決定維持此前對尼日爾的制裁措施,並且決定立即啟動地區常備部隊,以應對危機。
尼日爾軍方也不甘示弱,美聯社11日援引兩名西方官員的話稱,尼日爾軍方向一名美國高級外交官放出狠話,如果鄰國試圖通過任何軍事干預手段恢復被廢黜的總統巴祖姆的統治,那麼尼日爾軍方就將殺死巴祖姆,並於13日晚發布聲明稱,將以「叛國罪」等起訴巴祖姆。
8月18日,尼日爾國家電視台播出的新聞稱,馬里和布基納法索已經向尼日爾部署了戰鬥機和直升機,以應對針對尼日爾任何形式的「侵略」。此外,馬里和布基納法索的參謀人員也在尼日爾首都尼亞美與尼日爾軍方會面,並制定了相應計劃,以應對西共體可能進行的軍事干預。
尼日爾對薩赫勒地區(Sahel)安全局勢較為重要,美國和法國在其境內都有多個「用於打擊極端伊斯蘭組織」的軍事基地。此外,歐盟在此也有軍事部署,因為尼日爾也是非洲難民非法入境歐盟的主要途經國。美國國務院17日表示,「我們支持西共體的工作,現在應繼續集中精力推動外交努力,西共體也表示這是其優先選擇,軍事干預將是最後手段」。
不過,美國的立場卻引來了尼日爾前殖民國法國的強烈不滿,法國自政變發生以來強烈支持軍事干預,反對與尼日爾軍隊對話,稱「與他們接觸只會幫助他們坐穩江山」。
法國外交部一名內部消息人士周末接受法媒《費加羅報》(Le Figaro)採訪時控訴,美國在尼日爾問題上「背叛」了盟友法國。該消息人士不滿表示,西非國家尼日爾發生政變後,法國當局一再堅持要求釋放尼日爾總統巴祖姆並恢復其職權,敦促該國恢復憲法秩序,而一向把「憲法合法性」掛在嘴上的美國居然搞「突然襲擊」,美國務院二把手毫無預兆地「閃現」尼日爾,還與發起政變的尼軍方高級官員舉行會談。
他批評稱,美國在尼日爾問題上選擇了自身利益而非盟友利益,巴黎方面現在擔心美方會背着自己與尼軍政府達成某種協議,直斥美方所為「過分」:「有美國這種盟友,我們哪兒還需要什麼敵人。」
尼日爾軍方在政變後曾要求法國撤軍,但是被法國拒絕了,因不承認軍方政府的合法性。美國則宣布自己已開始在尼日爾周邊地區尋找新的「落腳點」,以將自己先部署於尼日爾的部份兵力轉移走。當地許多支持政變的民眾時常在法國軍事基地前示威,但是基本沒有人在美國軍事基地前示威,這也引起了法國的不滿,質疑為何與自己採取類似軍事行動的美國沒有被針對。
18日,尼日爾「衛國委員會」任命的總理澤內(Ali Lamine Zeine)表示不會危害巴祖姆總統的人身安全,甚至稱希望法國能留在尼日爾,稱「我們只是想要得到尊重」,表示目前沒有與俄羅斯合作的意向,但警告西方「不要把我們推到你們對手的懷裏」。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治報》(Politico)稱,美國認為,法國在此問題上有「歷史包袱」,因為他們是尼日爾的前殖民者,導致當地民眾對其有着更深切的不滿情緒。美國同時也確實擔心採取過於激烈的反應可能使尼日爾與俄方關係加深。美國為了與尼日爾軍方開展對話,還特意沒有將其行動定性為「政變」。
報道稱,法國此前卻習慣其他西方國家自動支持自己就西非問題的立場,因此對美國「不一樣的聲音」感到尤為不滿。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非洲專員赫德森(Cameron Hudson)認為,美國的立場相對更為溫和,可能因為尼日爾的戰略和心理意義對於法國來說更大。
尼日爾不僅是阻止大量非洲難民北上歐洲的關鍵國家,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非洲戰略」的重要國家,因此法國採取了更為強硬的姿態。隨着前殖民者法國的地區影響力下降,美國也在試圖「趁虛而入」,美國也有自己的「非洲戰略」,這也令法國難以接受。
其他西方國家的表態大多介於美國和法國的反應之間:既不反對外交溝通,也不反對軍事干預。其中,德國是歐盟在尼日爾部署兵力的中堅力量,德國外長和發展部長相繼與尼日爾前政府與西共體人員對話,表示認為現在首要任務是外交溝通,但是將支持西共體的一切決定,包括軍事干預。
18日會議閉幕式上,穆薩依然沒有放棄和平解決爭議的可能性,「就在我們這次會議的同時,我們還同時在籌劃派遣調解代表團,沒有關閉任何大門」,甚至稱和平解決問題仍然是西共體理想的辦法,不過「我們也不會一直空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