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為何今天阻礙烏克蘭加入的竟然是美國?
7月11至12日,北約峰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舉行,烏克蘭的未來成員地位將是峰會的「主菜」,善於利用自身「道德高地」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此前更曾威脅如果他得不到烏克蘭尋求的安全保證,或許不會出席峰會。
眾所周知,2008年美國小布殊(George W. Bush)當局在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北約峰會上力主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甚至要向兩國提供「成員國行動計劃」(Membership Action Plan),正式邀請兩國加入並提出相關路線圖。當時,在德、法兩國勸阻之下,北約才放棄正式邀請,卻首次明文指出烏、格兩國未來將會加入北約。
不少人認為,布加勒斯特峰會的結果,正是普京(Vladimir Putin)2008年動兵格魯吉亞、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並支持烏東頓巴斯分離主義武裝,以至2022年全面進犯烏克蘭的主要原因。如果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兩國都處於領土主權爭議甚或是戰爭狀態之中,北約容許它們加入就變相是對核大國俄羅斯的宣戰。
就算是在今天,澤連斯基當局也不敢要求烏克蘭「即時加入」,而是主張北約對於烏克蘭戰後加入北約的方式和時程提出清晰的承諾。
立場各異
在北約成員當中,支持對烏克蘭提出清晰承諾,甚至讓烏克蘭加速加入北約的國家似乎屬於多數。向來力挺烏克蘭的波蘭、英國等國不在話下。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5月底也投向了波蘭的陣營,首次公開表明支持向烏克蘭提供加入北約的路線圖。在剛剛過去的周六(7月8日),連一直在俄烏之間保持中立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接待到訪的澤連斯基之時,也表明「烏克蘭毫無疑問值得北約成員地位」——不要忘記,土耳其在過去一年來也是瑞典加入北約的最大阻力。
然而,德國和美國卻變成了反對向烏克蘭提出清晰承諾的「少數派」。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最近就曾呼籲北約領袖要「頭腦清晰地」考慮烏克蘭的申請,並稱維爾紐斯北約峰會的「絕對性優先事務」是「加強烏克蘭的實際戰鬥能力」。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多談北約成員地位。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7月9日在CNN的訪問中也表明,他認為要向烏克蘭提供讓其能合資格加入北約的理性路徑,指出烏克蘭「還未準備好」加入北約,聲言北約成員國對烏克蘭加入與否至今並無共識,並稱「北約是個需要一些時間來達成所有條件的過程,(包括)從民主化到一整個系列的其他議題」。拜登的意思,就是烏克蘭不會像瑞典和芬蘭一般獲得加速進入北約的待遇(按:不經「成員國行動計劃」),而且烏克蘭的加入將會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如果德國和美國的立場不會在最後一刻改變,北約部份國家大概只會以北約以外的方式向烏克蘭提出更為持久的安全和軍備援助。拜登在上述訪問中就提過所謂的「以色列模式」,即是可長達十年期、規模達數百億美元的軍援,讓烏克蘭在安全保證之外有能力自我防衛。無獨有偶,朔爾茨上周亦呼籲過支持烏克蘭的國家各自作出決定去「維持一年、兩年、三年,如果有需要的話,更長年期的援助,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場軍事衝突會持續多久」。
同時,為了維持北約一致支持烏克蘭的團結印象,北約亦將提升其與烏克蘭的關係,設立新的「北約-烏克蘭委員會」,給予烏克蘭召出緊急會議的權力,該會議亦將有成立工作委員會和作出具約束力決定的權力。該會的首場會議甚至可能會在這次北約峰會上舉行,以給予澤連斯基理由參加。
為何今天阻礙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不是一向疑心北約的法國,反而是美國自身?
美國的盤算
首先,沒有人否認俄烏戰爭最終也要在談判桌上解決。7月6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就曾報道稱美國前國安高官曾多次與包括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在內的俄羅斯高層交流,似乎是要為本年秋冬戰場再次難有進展時的可能談判作鋪墊——另有消息亦指北約可能會在本年11月再議烏克蘭北約地位的問題。
如果北約此刻就清晰地給予烏克蘭戰後加入北約的承諾,這將構成多重難題。一是戰爭什麼時候才算是結束?是雙方停火?是雙方就領土爭議達成長久協議?任何一種定義都有其缺點,也同時會顯露出西方援烏的底線,此刻倒不如維持「戰略模糊」才是上策。
二是「戰後加入」的確切承諾有可能讓普京認為維持戰爭才是阻止北約東擴的唯一手段,使談判更無可能發生。
三是「烏克蘭最終加入北約與否」可以是俄烏和談的交換條件之一,如果過早作出確切承諾,西方在談判桌上就會失去了一些彈性。
其次,馬克龍站隊波蘭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變故,或許也是美國「小心翼翼」的原因之一。美國一直希望北約擴大影響力,幫助其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甚至傳將在東京開設辦事處,但馬克龍卻認為北約主旨是歐洲防務,不應擴張到印太。以往與波蘭立場風馬牛不相及的馬克龍,突然在北約層面加入了這些中東歐國家和英國的陣營,有可能是想「反客為主」,將北約推往歐洲自主的方向。
本來在本年9月離任的北約秘書長(Jens Stoltenberg)之所以能獲續任一年,其背後一大理由就是馬克龍堅持下任北約秘書長要出自歐盟國家。拜登當局在烏克蘭成員地位的問題上站隊向來支持美國在歐安全角色的德國,很可能就是要抗衡法國的影響力。
同時,一個盡收歐美軍援卻在北約之外的烏克蘭,在美國地緣政治的佈局中,將能扮演更為主動的角色,特別是在針對俄羅斯的行動上。如果烏克蘭在北約之內,其任何抗俄行動也會受到北約掣肘;但如果烏克蘭只是受到北約軍援卻在北約之外,俄烏衝突再爆也不會直接構成北約和俄羅斯的交火,烏克蘭於此就有更大的行動空間。
事實上,美國資深外交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本年來為何會180度改變立場,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其主要考慮就是要制止民族情緒高漲的烏克蘭他朝不服和平條件而主動對俄挑釁。但如果美國想要在歐洲一線保留自由牽制俄羅斯的實力的話,一個在北約之外的烏克蘭確是一個絕佳選擇。
上述這些因素未來當然有可能會改變。從目前形勢來看,讓烏克蘭反攻到本年秋天,大概是歐美國家的全體共識,到時候戰況如何、談判能否/如何開展,才是決定烏克蘭最終會否加入北約的關鍵。此刻確切地談烏克蘭北約成員地位,確實是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