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殺手? 美國「集束彈」料送烏克蘭 放棄道德能贏得戰爭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根據《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的消息,拜登(Joe Biden)當局將會在7月7日公布的新一輪援烏軍備中加入全球過百個國家簽約禁用的「集束彈」(cluster munitions)。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見勢色不對也趕在7月6日發布有關烏軍使用集束彈殺傷平民的報告,明言「美國不應向烏克蘭輸送集束彈」。

為何幾乎全球禁用?

集束彈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是將小型炸彈集合成一般炸彈的型態,在攻擊時於空中解體將小型炸彈散落目標範圍,能擴大打擊面積和殺傷範圍。由於小型炸彈細小,通常用作攻擊軟體目標,如人體,又或者沒有配備裝甲的汽車等。不過,這次美國預計將會供應烏克蘭的是「雙用途改進型傳統炸彈」(DPICM),包含攻擊裝甲車的用途。

集束彈為人垢病的地方在於:其一,如果攻擊地點附近同時有平民目標,集束彈很容易會傷及無辜,上文提及的人權觀察報告就記錄了烏軍反攻伊久姆(Izyum)時的同類情況;其二,集束彈的小型炸彈有一些比例散落目標範圍之後並不會爆炸,變成像地雷一樣對平民(特別是會將之誤當地玩具的兒童)構成長期的危險。

根據人權觀察和國際紅十字會的數字,在實際戰爭中,集束彈小型炸彈的「不爆炸率」可高達20%至40%不等。由於其戰時誤傷和戰後後遺問題嚴重,全球有多達108個國家簽署了2008年達成的《集束彈藥公約》(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承諾禁止集束彈的使用、轉移、生產和儲存,當中也包括25個北約成員國。

不過,由於美國、烏克蘭和俄羅斯都不是《集束彈藥公約》的簽約國,公約理論上對他們並無規範效力。實際上,在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以來,無論是烏軍,還是俄軍,都有持續使用集束彈的記錄。

拜登的道德轉向

在向來企圖佔領道德高地卻不願受國際條約規範的美國,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初以來都沒有在戰場上使用集束彈。2008年,小布殊(George W. Bush)時代的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曾發布命令禁止「不爆炸率」達1%以上的集束彈的生產、轉移和使用,並設下10年期將相關彈藥銷毀的限期。2017年,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廢除了相關命令,但國會其後則禁止了此類集束彈的生產、轉移和使用。

去年開戰之初,俄軍使用集束彈的情況就引來白宮和北約的批評。2022年2月28日(開戰第五天),時任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Jen Psaki)曾稱如果俄羅斯真的有使用集束彈或真空彈,「這有可能構成戰爭罪行」。同年3月4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亦指集束彈的使用「違反國際法」。雖然烏克蘭一直要求北約國家提供集束彈,但遲至本年2月,斯托爾滕貝格依然表明北約不會鼓動使用和供應此類武器。

早在本年3月,當西方憂慮彈藥生產趕不上烏軍用量之時,美國國會兩院共和黨人就曾聯署去信拜登,要求拜登向烏克蘭輸送集束彈,以彌補美國及其盟友的彈藥不足,並幫助烏軍應付俄軍的彈藥數量優勢。對此,拜登並非完全不同意,卻認為將備受爭議的集束彈輸烏可免則免,於是所一直拖延決定。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拜登希望隨着時間推演,烏克蘭的反攻成果可能就會讓集束彈變得不必要,而國務院出於北約盟友絕大多數是《集束彈藥條約》簽約國的考慮,也一直對此持反對意見。

烏軍在頓涅茨克前線的一處戰壕。(Reuters)

不過,自烏克蘭6月4日發動反攻之後,其進展遠遠不及預期,俄軍趁冬天建成的廣大防禦工事對烏克蘭的推進構成了重大阻礙。拜登及其歐洲盟友心中的如意算盤是讓烏克蘭打到本年秋天打出戰果來,然後再以優勢地位同俄羅斯和談。因此,烏軍推送遲緩就變成了一個不得不儘快解決的大問題。

上周已有報道稱美國接近同意向烏克蘭輸出射程超過300公里、可在海馬斯(HIMARS)發射的ATACMS長程導彈。如今輸出集束彈的轉向,也屬於同一進路。這兩種彈藥輸出的好處在於,如今烏克蘭戰場上慣用的火箭炮系統已經可以發射,使射藥能迅速運用到戰場之上。

對於使用集束彈的人道考慮,支持者的回應有二。其一,俄烏雙方早已在戰場上使用集束彈,其「不爆炸率」可能高達40%,而美國此刻正考慮輸烏的集束彈只會限於「不爆炸率」在2.35%以下的,因此能最小化戰後遺害。(不過,反對者則認為在實驗狀況計算得來的「不爆炸率」不反映戰場實況。)

圖為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7月6日,「NBC News」報道指美國前國安高官本年稍早曾與包括拉夫羅夫在內的俄方高層人員作後門外交,似乎是要為本年秋天的可能談判做準備。(Reuters)

其二,集束彈的戰後遺害畢竟是在烏克蘭的領土上,如果烏克蘭人認為為了收復國土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美國也沒有理由堅定反對。同時,烏方也表明會小心記錄使用集束彈的地區,以便戰後清理。

而事實上,美國一早就已向烏克蘭供應了類似集束彈的遙距反裝甲佈雷系統(RAAM),本年1月俄軍在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東部武赫列達爾(Vuhledar)大敗損失過百坦克,正是中了此系統的地雷。由於對於集束彈戰後遺害的擔心在此也是一樣的道理,其意思就是美國早已越過了這道紅線。

然而,放棄集束彈這條道德紅線,真的能幫助烏克蘭攻破俄軍的嚴密防守嗎?

集束彈 vs 戰壕

目前,烏克蘭反攻的最大阻礙當然是俄軍在整道前線上以地雷、反坦克障礙物、各種戰壕等所構成的防禦工事。以火箭砲、榴彈砲等用單一彈頭的炸彈攻擊,數量需求非常之大才能夠使對方的戰壕陣線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防守。以坦克直轟更是影響極微。於是,對於火藥本來就不太足夠的烏軍來說,俄軍此刻在烏克蘭戰場上建成的二戰以來歐洲最大戰壕陣,就是一道難以攻破的防線。

俄羅斯在前線修築的防禦工事位置。(Google Map)

集束彈在此卻能發揮重大作用。一方面,由於其小型炸彈數量多、打擊範圍廣大,彌補了單一彈頭的不足;另一方面,因為集束彈打擊範圍廣,不必非常精準的目標定位,大砲可以迅速打擊後即時變換位置。而且,集束彈的小型炸彈體積細小,很容易掉進戰壕中間,有助擊倒駐守士兵。

對於露天戰壕陣地的有效打擊,將有助烏軍爭取時間清除地雷向前推進,不必先行派士兵親身掃場。而且,俄軍開戰以來,經常出現在戰場上集中裝甲的情況,打擊範圍較廣的集束彈,能有效打擊此類目標。

同時,在廉價無人機流行的烏克蘭戰場上,烏軍也明言準備直接將集束彈中的小型炸彈裝配到無人機上直接投放。

回想烏軍去年夏秋之間的上一次成功大型反攻,其勝利背後少不了美製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的出現。如今烏軍在戰壕陣地面前寸步難行,集束彈確有可能就是打破這一僵局的武器。

那麼人道考慮呢?「在愛情和戰爭中,一切也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