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去風險化」 日本股市上漲背後的中國因素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有句名言說:「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驚人地相似。」長期遭遇國際投資者冷落的日本股市,在第二季度突然再度獲得外資青睞,日經指數更是自5月中衝到33年來的最高水準,與同期一蹶不振的中港兩地股市,恰成強烈對照。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稍懂歷史的人難免會從日本股市的這番表現,聯想到1950年代中美走向對抗關係後,在二戰戰敗投降後經濟幾近崩潰的日本,卻從此走向經濟起飛的康莊大道。

作者:陳士銘,新加坡自由撰稿人

其實,日本股市當前的表現並不是這幾個月才出現。早在已故首相安倍晉30年前推行其「安倍經濟學」時,日本股市就開始逐步從穀底攀升,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對上世紀末泡沫破滅後的日本經濟增長乏力的長期印象根深蒂固,令許多國際投資者,甚至包括金融圈以外的日本投資者在內,都對日股缺乏興趣和關注。如果從過去10年表現計算,日經指數不包括日元貶值因素的漲幅,實際上超過了美國股市以外的發達經濟體市場。

日股遭冷遇的現象,到了4月明顯有了改觀。美國投資大亨巴菲特4月的東京訪問,大談他買入五隻日股,無疑催發了全球投資者對日股的關注。在上個月的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東會議上,巴菲特透露他還在尋找更多可投資的日股,更是引發了對日股的進一步追捧,日本股市也迅速成為全球投資者最青睞的發達經濟體市場。摩根士丹利、富達國際和新加坡銀行(Bank of Singapore)等眾多金融機構,都陸續表達看好日股後市表現的意見。

股神巴菲特4月大談買入五隻日股,無疑催發了全球投資者對日股的關注。(Reuters)

日股此時之所以被廣泛看好,多數的解釋是日本經濟基本面有了顯著改善。就業方面,現在當地就業人數與10年前相比顯著增加;工資經過多年的停滯後,終於取得溫性增長。物價方面,核心通脹已連續15個月高於日本央行建議的2%目標,扭轉了歷經數十年的通貨緊縮局面。

此外,比較受投資者關注的公司治理問題,也在這些年有了改進。據統計,如今超過88%的日本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擁有三分之一或更多來自公司以外的獨立董事,而在2014年,這一比率才6.4%。股東大會也不再像以往那樣風平浪靜,批評甚至否決管理層的現象時而發生。例如汽車巨霸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在今年度股東大會上,就差點保不住權位,來自美國的兩家大股東加州公共僱員退休系統與紐約市主計長辦公室,就以章男領導的董事會不夠獨立,在大會上投票反對他的連任。

但這些優勢嚴格說來,也與日本股市上升一樣,並不是這幾個月才冒出來的現象。

無論是經濟還是日本公司作風的變化,都可追溯到比投資者開始青睞日股還要早的時間。如果要深入探明這股日本市場熱潮的原因,恐怕還要從其他方面去分析,而這就不得不放眼在已有媒體和分析師觸及,但還沒受到關注的中美關係緊張下的中國因素。

相對於日本經濟的改善,中國目前的經濟在歷經三年嚴苛疫情封控後,表現得不如外界預期。早前一般認為中國從去年底結束疫情封控後重新開放,經濟將井噴式增長,但到了第二季度,一系列資料顯示消費者支出低於預期、房屋銷售持續放緩,出口所依賴的製造業也呈現頹勢。更引人關注的是,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前景黯淡,以至於各界對於中國經濟重開的增長反彈感到失望,覺得其經濟正在迅速失去動力。

要說經濟表現的強烈對照,是促成日股受青睞的主要因素,這個理由在金融界還未必充分,畢竟股市起落與經濟好壞很多時候不一定同步,官方政策反而是較能左右股市的一大因素。中國政府自經濟重開後,並沒有如外界預期般停止任何可能打擊商業信心的措施。相反,到第二季度,從突擊檢查國際諮詢公司到出台《反間諜法》,令人相信中國正在貫徹二十大強調的國家安全淩駕於經濟發展主張,難免重新引發外國投資者對進軍中國市場的顧慮,甚至對國際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可行性,也開始產生質疑。

中國經濟未有一如外界預期於三年嚴苛疫情封控後井噴式增長,使得部份投資者轉移投資陣地。(Reuters)

往深層看,就不難看出日本股市正直接受益於一些避險投資者所說的「非中國」的交易。由於外國投資者不想承受直接投資中國的風險,他們就極力尋找可投資且又流動性強的替代方式,能從中國浮現的機會中繼續受益。作為中國主要交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國的日本,無疑成為這些避險投資者的優良選擇。

更重要的是,隨着美國和歐盟主吹的「中國+1」、「去風險化」,甚至與中國脫鉤的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塑逐步成形,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距離,又在另一面引發對外資收購日本製造商和設施浪潮的憧憬。岸田文雄政府近來,特別是在廣島舉行的七國峰會上,積極宣揚日本可作為西方陣營穩定與堅定的友好供應鏈夥伴,加上從美光、三星電子到台積電等全球半導體公司,都有在日本設廠製造和研究的計畫,這些發展在當前中美脫鉤與軍事緊張局勢升溫的氛圍中,毋庸置疑,更增強了當地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如果從10多年前展望今天,恐怕那時沒多少人能預想到日本股市會這麼受青睞,畢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0年超越日本,隔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後,外資和外商紛紛離開,而伴隨着中國崛起,亞洲交易和企業融資活動後來幾年都轉而聚集在香港與中國大陸。如今再看香港和中國大陸,沒跡象顯示那些年的樂觀情緒和青睞,仍普遍存在當地的基金經理間,更遑論那些已經離開當地的投資同行。

鑒於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中國的政策風險顧慮,在可見的未來,相信日本股市在投資界還會繼續享有一定的熱度和作為。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