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俄烏戰爭目標一致手段有限 制華「經濟北約」難成事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19至21日在日本廣島舉行的G7峰會在地緣政治上至少有三大論題。一是這群全球經濟相對實力愈來愈弱的發達國家要如何爭取所謂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支持;二是如何進一步收緊對俄制裁、加大援烏,以助烏克蘭打贏這場戰爭;三是如何在對華政策上達至「去風險化」(de-risking)的目標,當中包括台海事態、中國的所謂「經濟脅迫」,甚至組成所謂的「經濟北約」(economic NATO),構結各國以價值為基礎的對華經濟政策——美國聯手日本、荷蘭的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可算是其藍本之一。

拉攏「全球南方」只在起步階段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全球大部份國家都沒有跟以G7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於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引發起這些傳統強國對於「全球南方」的討論。曾在美國國安家全委員會資深歐俄事務主任的希爾(Fiona Hill)5月15日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觀察:俄烏戰爭並沒有像普京(Vladimir Putin)所言般發展成美國又或者「集體西方」對抗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反而變成了「俄羅斯與『其他國家』(the “Rest”)對抗美國的叛亂」,「烏克蘭的戰爭也許是讓所有人都看見美利堅和平(pax Americana)逝去的事件」。

有見及此,在G7當中唯一不採取西方國家說教姿態而能在「全球南方」國家中長袖善舞的日本,這次就特意請來巴西總統、非洲聯盟主席、太平洋島國論壇主席、印度總理(同時是G20主席)、印尼總統、越南總理等「全球南方」領袖與會,希望平息這場希爾口中的「叛亂」。

G7峰會前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5月18日於廣島會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Reuters)

自知相對經濟實力不如往昔(G7國家佔全球GDP已從30年前的七成跌至今天的四成半),G7各國對拉攏「全球南方」的意圖都一致。但這個過程只在起步階段,並不會在短期內帶來什麼重大的改變。

有限度擴大對俄制裁

至於針對俄烏戰爭的政策,G7各國可算是目標一樣,但手段軟硬不同。早在4月底,有傳媒就報道美國正推廣「一刀切」禁止所有對俄出口的政策,以堵塞任何現有制裁的漏洞,卻遭到歐、日各方拒絕。按照目前消息來看,G7只會照過去做法一般繼續擴大具體的對俄制裁項目,包括針對其鑽石出口、不同個人或實體等。

不過,西方再擴大對俄極限制裁的空間已非常有限,而且其對俄制裁的進一步收緊更可能會損害「全球南方」國家的利益。例如在歐洲對俄實施原油和石油產品禁令之後,不少俄羅斯原油卻出口到印度,再由印度煉油廠提煉成石油產品出口到歐洲。如果歐洲要在這裏收緊制裁的話,卻難以避免會誤中印度這架副車。

相較於爭取「全球南方」和收緊對俄制裁這兩個G7各國都有一致目標的議題,對華政策卻是最有可能分裂G7的因素。

5月19日,G7各國領袖與歐盟領袖進行會議。(Reuters)

北約的另一種「東擴」

在台海問題上,日本和美國雖然親有所感,但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則明顯不認為歐洲應該跟從美國對台政策的節奏,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甚至在其訪華期間進行的專訪中警告歐洲不應在台灣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之中。

這當然並不是說台灣問題與法國無關,畢竟法國一直以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所擁有的海外領土而自我定位為印太國家。事實上,在這次G7峰會開幕的前一天,法國也表明希望跟日本簽定《互相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像英國和澳洲一般,讓兩國軍隊能更便捷派遣至對方領土之上。然而,對馬克龍而言,歐洲的對台政策卻應該是獨立於美國之外的,而非盲目加入美國陣營、與美國同步。

法國總統馬克龍是「歐洲自主」的最主要倡議者。(Reuters)

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上,美國一方面透過促進日韓軍事合作、澳英美聯盟(AUKUS)、加大菲律賓近台軍事部署等不同層面的手段以台灣為前緣掣肘中國,另一方面則希望將其北約盟友的軍力也帶到區內。例如在G7峰會開幕前,英日就達成了包括加大英軍在日訓練、英航母再來印太等項目的《廣島協議》(Hiroshima Accord)。

值得留意的是,繼去年北約將中國首次定位為其戰略中的「系統性挑戰」之後,北約據報也將在東京開設首個在亞洲地區的聯絡辦公室,以加強北約與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等區內夥伴的合作。

如果美方在G7峰會上企圖推廣此類將原意是防衛歐洲的北約帶到亞洲的行動,將會遇到來自歐洲的重大阻力。

何謂「經濟北約」?

除了台海問題之外,這次有關中國的最大論題就是所謂的「經濟脅迫」,主要是指中國對政治上採取抗華態度的國家所作出的經濟報復,包括2010年中方疑似實施過的對日稀土出口禁令,以至近年疑似因為涉台外交、孟晚舟事件和新冠溯源問題而分別向立陶宛、加拿大、澳洲作出的貿易限制等。

英國前首相卓慧思在訪台期間再次呼籲成立「經濟北約」對抗中國。(Reuters)

對於這些所謂的「經濟脅迫」,G7各國皆有同感。而在俄羅斯對歐洲打出過「天然氣牌」之後,如何調控對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的依賴也成為了各國的關注重點。

到最近,歐美各國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統合各國對華經濟政策的用詞,那就是所謂的「去風險化」。雖然該詞早前由被視為對華強硬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但其後無論是美國官員,還是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甚至是馬克龍本人也採用了同一用詞去形容其對華政策,以跟有「一刀兩斷」之意的所謂「脫鈎」(decoupling)作區別。

然而,何謂「去風險化」,大家都沒有具體共識。在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梅德嫩斯(Bob Menendez),或者是最近訪台的英國前首相卓慧恩(Liz Truss)等對華鷹派的眼中,其中一個重要部署就是要建立起在經濟範圍參照北約聯防條款一般的「經濟北約」,即是說如果中國政策威脅到任一「經濟北約」成員的話,所有成員也將作出一致的經濟反制。

其中,美國拉攏荷蘭、日本的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以至歐美都在研究的對外投資審查等等,都可能是這個「經濟北約」反制手段的藍本。

G7各國領袖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進行植樹儀式。(Reuters)

然而,G7各國對於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都不一樣,例如德國的對華出口和在華企業收入就達至其GDP的近一成,比美國高出一倍以上。要建立起統一的對華經濟戰線可算是天方夜譚。即使是荷蘭和日本的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其實也沒有像美國的政策一樣明確提到中國,而且皆是以極其低調的方式推出。

雖然我們尚不清楚這次G7峰會最終會達成什麼針對中國的共識,但從上述討論可見,無論是將北約帶來亞洲,還是建立所謂的「經濟北約」,也將會引起G7內部的重大分歧。

整體而言,無論是拉攏「全球南方」、制裁俄羅斯,還是建立一致對華政策,這次G7峰會最多只會在聯合聲明中作出一些相關表態,實際上並不會為世界大局帶來什麼轉變。這,也是預期之內的,畢竟這次G7峰會的前提就是G7實力已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