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斯加冕|沒有人相信的君權神授 帝王遊戲能玩下去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6日,英王查理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和王后卡米拉(Queen Consort Camilla)將會一同接受加冕禮。根據王室的描述,加冕禮是一個「一個盛大慶典和慶禮的場合,也是一個莊嚴的宗教儀式」。這場花費2.5億英鎊的儀式實際上並不會對的英國憲政現狀帶來任何改變,查理斯在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離世後已在事實上和法律上成為英國君主,因此加冕禮說好聽一點是「傳統」,又或者給國民大肆慶祝的一個藉口,難聽一點則只是一次非常昂貴的「走過場」。

「唯一」的歷史陳跡

這一場君主加冕標誌着英國王室「舉世無雙」的地位。歷史上有過加冕禮、目前尚存在的歐洲王室,早已放棄了這種傳承自舊約聖經的宗教儀式。而英國君主在加冕禮穿戴的一整套「王權器物」(regalia),也是歐洲的唯一一套。

這套王權器物大多由查理斯二世(Charles II)1661年流傳至今(此前的器物多在英倫內戰中失傳)。當中包括聖愛德華王冠(St. Edward’s Crown)、君主寶珠(Sovereign’s Orb)和君主十字權仗(Sovereign’s Sceptre)。不過,加冕禮中五把配劍其中三把,包括天界正義之劍(Sword of Spiritual Justice)、俗界正義之劍(Sword of Temporal Justice)和慈悲之劍(Sword of Mercy),則出自英倫內戰之前。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器物的尊名,難免會覺得查理斯加冕禮就像是《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劇中世界一般的超現實存在。

聖愛德華王冠(Royal Collection Trust)

而加冕當日的儀式,如果省去現代科技以及查理斯回到白金漢宮後的空軍飛行表演的話,大概跟數百年前人們還相信「君權神授」的場面差不多。當日,來回白金漢宮和西敏寺的加冕巡遊將會有英王騎兵護衛隊護送查理斯乘坐的金碧輝煌馬車出行,並有數千名英軍士兵等各式不同人員隨行,並有軍樂相伴。

在西敏寺內舉行的加冕禮,更加充滿了歷史傳承和宗教意味。儀式所用的橡木加冕座(Coronation Chair)有超過700年歷史,經歷過26次加冕,其座位下還配上當時愛德華一世(Edward I)為了剝奪蘇格蘭君主的正統而奪來的「命運之石」(Stone of Destiny)——此石已於1996年歸還蘇格蘭,如今只為查理斯的加冕而暫借英格蘭。人們在加冕禮看到此石,難免會猜想下次加冕禮此石還會不會再借到英格蘭(按:蘇格蘭獨立後可能會謀求共和)。

在存於愛丁堡城堡的「命運之石」(Edinburgh Castle)

政教合一的符號

而加冕禮中最神聖的的儀式則莫過於宣誓之後的恩膏(anointing),即由坎特布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將聖油(chrism oil)塗抹在英王頭、胸、手上的儀式。由於其過於神聖,雖然有屏障遮蔽,但1953年全程直播的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禮中就特別省去拍攝這個儀式。根據BBC的描述,這是有意讓當時觀看直播的公眾相信他們的女王在這一刻經歷徹底的轉變。

這次查理斯的恩膏所用的聖油(chrism oil)抽取自耶路撒冷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橄欖樹的橄欖,搾油過程在耶穌出生地伯利恆外進行,其後在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經過祝聖,而儀式所用的器具為則分別有400多年和近800年歷史的黃金聖酒瓶和加冕勺。

恩膏是來自舊約聖經的儀式,而「anointing」的希伯來文根源就是「彌賽亞」(即基督徒慣用稱呼耶穌之語),恩膏本身就象徵着受恩膏者與上帝的特殊接觸,代表君王在神面前宣誓管治好人民。坎特布里大主教威爾比(Justin Welby)在儀式中也用提到查理斯的受膏,就如舊約聖經的所羅門王一般。

位於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相傳是耶穌基督釘十字架之地。(Wikimedia Commons)

這個最神聖的儀式也不是英王上接上帝的唯一象徵。查理斯的誓言也就包括「維護上帝律法與福音的真實宣告」、「無可置疑地保存英格蘭聖公會的安頓」等語,特別彰顯出英王是英格蘭聖公會最高領袖的地位。

雖然在查理斯的誓言之前,坎特布里大主教威爾比將會史上前次預先宣讀一段前言,聲明由法律確立、由英王維護的英國國教「將尋求營造一個環境,使擁有不同信仰和信念的人都可以自由生活」,而且猶太教、印度教、鍚克教、穆斯林的代表也將在儀式終結之時向查理斯同聲問好,但這些細節也改變不了加冕禮君權神授一般的基督宗教意味——威爾比本人在恩膏前的禱告中也將祈求英國能成為「一個王室的聖域、一個神聖的國家」(a royal priesthood, a holy nation)。

這場加冕禮將再一次提醒人們今天的英國禮儀上還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查理斯與坎特布里大主教威爾比握手。(Reuters)

難以遮掩的不合時宜

在君權神授早成歷史迷信、君主擔心小報多於政變、基督教已變成少數的英國,這一場在英格蘭最早傳承自公元973年埃德加一世(King Edgar)的加冕禮將會比任何英國王室的儀式更能體現出這種「帝王遊戲」的不合時宜。

在歷史地位上,這一場加冕禮無疑突顯出舉世罕見的王室傳統,也是1953年伊利沙伯二世加冕以來闊別良久的加冕儀式,跨越了好幾代人,其意義大概就像觀看各種百年一遇的天文現象一般。

但在政治意義上,相較之下,1953年的英國尚有「日不落帝國」的夕陽餘輝,能迎來大批尚是英國屬土的各國權貴到場,而當時年紀尚得27歲的伊利沙伯也讓人有感新的英國君主將會象徵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查理斯在卡米拉陪伴下出席公務活動,往往顯得神態自若。(Getty)

反觀今天,74歲的查理斯是史上最年長加冕的英國君主,沒有當年伊利沙伯的朝氣。在過去數十年媒體愈加發達的時代之下,查理斯也沒有伊利沙伯尚能保存的王室神秘,他自己與卡米拉30年前被爆出的性愛電話錄音,至今依然未被人們所遺忘。

因此,沒有人會認為查理斯是英國過去輝煌歷史的存續象徵,沒有人會認為查理斯能作為英國進入另一個新時代的代表。

查理斯的加冕禮也因而變成了一種更為難以遮掩的偽裝、表演和遊戲,就算是連夜霸佔位置近距離觀看巡遊的「王室迷」也不會認真對待和真心尊重加冕儀式所蘊含的歷史和宗教意義,而只會抱着一種獵奇、湊熱鬧或者看戲的心態去看待這些陳跡的重現。

民意滑落 爭議四起

從加冕禮臨近之際的種種跡象來看,這種帝王遊戲可以延續多久也是一個疑問。根據YouGov的民調,只有9%和24%英國人表示對查理斯加冕「非常關心」或「甚為關心」。登基以來,查理斯的滿意度只有五成多,遠低於伊利沙伯二世的七成多。

一項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的調查則顯示,認為王室「非常重要」的比倒跌至史上最低的29%,在18至34歲的年輕人當中更跌至12%。

查理斯加冕禮:在加冕典禮前夕的5月5日,王儲妃凱特在白金漢宮外與民眾握手(Reuters)

另一個研究亦顯示「熱心王室支持者」(Committed Royalists)只佔23%,而「憤怒廢除王室的支持者」(Angry Abolitionists)則有25%。支持英國變成現代共和國的有24%,持中立務實立場的和主流帝制支持者則各有14%。此中,「中立者」雖認為王室對英國有正面價值,卻同時認為王室必須削減規模並進行現代化才能存活,由此可見不滿此刻王室定位的英國人已超過六成——作為千年歷史遺物的加冕禮似乎將排在削減名單上的首位。

這場加冕禮的各種鋪排本身也引起了不少爭議。上文述及的王權器物之一君主十字權仗上,自1910年以來就裝有來自殖民時代南非、至今發現最大的天然鑽石原石卡利南一號(Cullinan I),一直引起「血鑽」爭論。在近年歐洲多國將歷史文物歸還非洲國家的趨勢之下,南非至今也有聲音要求英國將鑽石歸還。

趁着加冕禮的時機,多個英聯邦國家也有人聯名發信,要求查理斯為英國殖民正式道歉、以王室財富作賠償,並歸還各種藝術物。

在英國國內,這次加冕禮的儀式將以往上議院的貴族們才需要宣示的對國王效忠誓詞開放給公眾,「邀請」他們在屏幕觀看儀式時跟着宣誓向國王效忠:「我發誓我將根據法律真心擁護陛下,以及你的後人和繼承者,願上帝幫助我。」在人們都把官員當成「公僕」的今天,此舉引來英國輿論非議,不少評論都認為,不是英國民眾要向英王效忠,而是英王要向英國人民宣誓效忠。

王室是「夕陽工業」

在向來重視經濟利益的英國,支持帝王遊戲存續的聲音往往有其功利主義的理由——王室有助英國旅遊業和各種可以賺錢的軟性出口。

不過,這種論述的前提是要英國國外的人們還關心英國王室。但從這次加冕之前美國各大媒體的「冷待」可見,英國王室「現代歷史劇」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衛報》就有專欄作家特別觀察到美國媒體對「加冕批」(Coronation Quiche)之類的獵奇故事似乎更有興趣,花費巨大的加冕重頭戲本身卻沒有得到太大關注。

5月5日的《紐約時報》頭版,沒有提到查理斯加冕。(New York Times)

而在大西洋彼岸人們近來最關心的王室新聞,是哈里和梅根對王室的種種指控——從英國本位的角度來看,這些自我流放的王室成員只是另一種世俗的社會名流,嚴格意義上算不上是王室本身的事——但兩人過度頻繁的自我宣傳亦已讓美國觀眾失去興趣。

(相較之下,1953年伊利沙伯二世的加冕禮卻是美國當時方興未艾的電視台爭相報道的媒體戰場,而觀看過加冕禮精華片段的美國人數高達8,500萬。)

當然,到了加冕禮當日,全球媒體也依然會將焦點短暫放到查理斯身上。但如果我們把英國王室當成一盤生意來看的話,這很明顯不是一個有光明前景的行業,而且更有日落西山的走向。

王室在現代世界的荒謬並不是什麼新聞。早在1920年,當時尚是王儲、最後因「不愛江山愛美人」退位的英王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就曾在給其愛人的信件中寫道「國王和王子的日子已經過去,君主制是毫無希望地過時」。但超過100年後的今天,英國王室依然健在,而且還保留着神話故事一般的傳統——正如這次加冕禮一般。

雖然英國在不少人眼中是一個現代先進文明,但英國之所以為英國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尊重慣例、保守主義和漸進主義,某程度上體現出「凡是存在的也是合理的」的精神。這就解釋了為何所有其他歐洲王室都已走下神壇之後,唯獨是英國王室仍能演出一場沒有任何人相信的君權神授把戲。

從英國的民情來看,王室確實是一個夕陽工業。但英國人的保守,卻決定了這場帝王遊戲的夕陽將會是非一般的長——畢竟一年最多花費幾億英鎊的王室只是不足掛齒的小數目。我們可以預言,查理斯之後,沒有人相信的君主加冕還會繼續上演。但,任何戲劇都有劇終的時候。

查理斯三世加冕典禮當日的情況是?查理斯與卡米拉及戴安娜故事詳情。

查理斯三世的加冕禮當日,威廉王子凱特一家及哈里王子的表現如何?

凱特在查理斯三世的加冕禮當日,沒有戴后冠,反而與女兒夏洛特公主穿上「母女裝」出席,兩人都仙氣滿滿,十分搶鏡。喬治王子路易小王子表情多多,大派表情包。反而哈里王子就不時扭身扭勢。梅根沒有出現有機會中計,有外媒指是王室計謀讓她自願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