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球|美國反華有些歇斯底里
中美需要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合作、需要在朝鮮核危機等國際事務上溝通,這些難道都不比氣球重要嗎?
作者:韓詠紅/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看到美國民眾對氣球的反應,我感到憂慮。我覺得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歇斯底里(hysteria)。這讓理性思考和理性的政策制定非常困難。」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一年一度的東南亞態勢報告,星期四(2月9日)發佈並同步舉行研討會。這份以東盟十國的學、政、商與媒體人等為調查物件的報告,每年分析東盟十國對本地區主要政經議題與中美博弈的觀感。這份調查以英語進行,不具備抽樣調查的科學性,但由於聚焦東盟國家對中美兩國的態度,所以相當有話題性。
台海局勢與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氣球事件,也出現在星期四的研討會中。上述形容美國反華「歇斯底里」的批評,出自與會的我國巡迴大使兼國大榮譽教授許通美。
許通美是資深外交官,為人溫文儒雅,他如此不留情面地直批美國,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凸顯本區域外交界和學人對中美關係惡化與失控的深切擔憂。不過,許通美不愧是善於把握平衡的外交家,他緊接著又問同場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你們怎麼會放出這個『笨氣球』,去搞砸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要啟程的訪華?」
話說,這個「笨氣球」雖已被美國的F-22戰鬥機打落到南卡羅來納州沿岸的大西洋裏,它還是天天有新聞,有沒完沒了的文章,現在還被指為威脅世界五大洲的跨國性危害。最近兩天,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官員宣稱,中國利用好幾年打造和完善秘密收集他國情報的氣球,中國的氣球艦隊已在至少五大洲的上空運作,侵犯相關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是唯一目標。眼下之意,美國與大夥兒都是中國氣球間諜行為的受害者。
據報導,美國已和40個盟國分享中國「間諜氣球」的簡報,正在華盛頓訪問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齊聲表關注,呼籲歐洲必須警覺,還警告「今天發生在歐洲,明天也可能發生在亞洲。」
那麼,這個氣球到底只是中國所稱的民用飛艇,還是高級間諜?中美始終各執一詞,孰是孰非,真相仍然是個謎。必須說,該氣球確實入侵了美國領空,還被民眾用肉眼都看得到,自然會引起反彈與緊張,但是它肯定不是中美關係中最尖銳、最迫切的矛盾吧?中美互相收集情報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中國氣球也不是第一次飛入美國領空,早在前總統特朗普時代就飛入過至少三次。當前,中美要利用外交高層訪問在雙邊關係上架設「護欄」,避免對立失控;中美需要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合作、需要在朝鮮核危機等國際事務上溝通,這些難道都不比氣球重要嗎?
遺憾的是,在美國兩黨激憤、強烈質疑拜登政府對華軟弱;在美國媒體越來越辛辣的批判中,布林肯的中國行只好推遲,反映出美國輿論環境已讓白宮幾乎沒有獨立決策與迴旋的空間。對於中國威脅的渲染,背後是美國的深切恐懼:認為中國對美國只有敵意,崛起的中國所掌握的技術已能夠自如地控制氣球艦隊到處收集情報,反觀美國在走下坡與空心化。這種輿論氛圍,大概就是許通美所指的「歇斯底里」。
政治人物為了各自目的,對民眾恐懼心理推波助瀾,比如鷹派樂見溫和派一敗塗地;政客則樂見行政部門一事無成,最終導致中美關係再次陷入緊張。有人批評拜登政府被民粹綁架,但是氛圍如斯,布林肯繼續訪華已不大現實。
無獨有偶,《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兼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資深研究員布特(Max Boot)本周也用了「歇斯底里」和「過度反應」來形容美國的回應。
布特形容,美國現在的「反華妄想」,讓他想起冷戰初期,美國也曾擔憂會在與共產主義的鬥爭中敗下陣來,世界第三次大戰近在眼前,而那是危險又有毀滅性的思維模式。他強調,美國只要不自亂陣腳,不和世界老二暴發災難性和無必要的戰爭,就能一直維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反之中國的崛起可能已經到了頂。
中國方面也許不會認同布特的結論,但是美國對氣球事件「反應過度」,恰恰也是中國外交部的看法。
回到東南亞態勢報告,該報告也清楚顯示,東盟精英十分擔憂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下去,東盟將成為大國惡鬥的場域,而如果台海真的爆發戰爭,東盟也將被拖累。
這確實是愈來愈真實的威脅,台灣位處重要戰略位置,兩岸統一又被北京視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如果台海暴發戰端,其結果將左右政權的存亡,因此它恐怕不會像俄烏戰爭一樣只限於代理人之戰,而是導致大國直接捲入,美國又對台海局勢的走向扮演愈來愈大的作用。中國能否維持耐心與定力,美國政壇反華又有多歇斯底里,都是大家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