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巴赫穆特的無謂血鬥 為何戰爭停不了?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俄軍對烏克蘭南部港口大城敖德薩(Odessa)的無人機襲擊,使這個150萬城市陷入大停電;烏軍亦以海馬斯多管火箭炮(HIMARS)對俄控扎波羅熱州(Zaporizhzhia)的烏南交通要塞城市梅利烏波爾(Melitopol)發動攻擊,烏方消息聲稱擊中俄國僱傭兵團「華格納」(Wagner)用來安置人員的酒店,造成近200人死;其後,烏軍也聲稱擊中了另一個在東北方盧甘斯克州(Lugansk)的「華格納」據點。

這種你來我往的戰場常態,除了時間、地點、人物的具體變換之外,暫時都無法為戰爭帶來變局。寒冬之下,俄烏雙方在頓涅茨克州(Donetsk)前線小鎮的長久血戰,更突顯出這場戰爭已陷入何等難破的僵局。

位於頓涅茨克北部的巴赫穆特(Bakhmut)如今已成為俄烏雙方戰鬥最為激烈的前線地區。這個人口七萬的小鎮,2014年曾一度落入烏東親俄分離主義者之手,其後被烏方奪回,一直處於頓巴斯(Donbass)俄烏對峙前線的不遠處。本年5月以來,巴赫穆特已開始遭受俄軍火砲轟炸,8月起變成了頓涅茨克的俄烏最前線,如今更是俄方唯一尚在採取攻勢的地點,白日由常規軍進攻,晚上則由「華格納」的僱傭兵補上。

巴赫穆特的戰前人口,如今已大減八成,只剩下大約1.2萬人長期在防空洞躲避求存。面對俄軍的日晚攻擊,寒冬下的戰況極其艱辛,在光禿禿的樹影下,戰壕中的士兵有時要在深及膝蓋的泥漿中堅守。根據烏方估計,在激戰之中,他們每日擊殺60至100名俄國士兵,而烏方也長期在大砲轟炸之中面對着不斷的人員折損。

這一種幾乎毫無實質戰果的消耗,仿佛是如今整場俄烏戰爭的縮影。

巴赫穆特的街頭,仍有零星居民走動。(Reuters)

在9月以前,攻打巴赫穆特對於俄羅斯尚有一點戰略價值。但自從烏軍在哈爾科夫(Kharkiv)奪回大片土地之後,原來俄軍從北、東兩方夾擊頓涅茨克剩餘烏控區的戰略已破。赫穆特這一道前線之後,密林山地與河流交錯,並不容易推進,而失去了北方對於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Slovyansk- Kramatorsk)姊妹城的壓力,勉強奪得巴赫穆特對戰事進展也毫無益處,只能再次面對防衛建設比巴赫穆特更堅固的烏克蘭防線。

有分析就認為,在失去哈爾科夫、克里米亞多處受襲、從唯一俄控州首府赫爾松市(Kherson)撤軍等種種戰場失敗之後,奪得巴赫穆特已成為了普京目前唯一有望爭取的「勝利」。

成功說服昔京從不可守的赫爾松市撤軍的新任烏克蘭最高指揮官蘇羅維金(Sergey Surovikin)更有可能承諾了以攻克巴赫穆特作為交換條件。同時,全面投入攻打巴赫穆特的「華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也希望以此立下戰功,強化他自己在國防部系統以外的勢力和地位。

在安全地點躲避的巴赫穆爾烏克蘭守軍。(Reuters)

除了表面上的勝利之外,巴赫穆特已變成了一場沒有明確實際意義的戰爭,正如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一樣。到底今天的俄國軍事目標是什麼?是要將今日因西方援助而軍力大增的烏克蘭「去軍事化」?是要清掃此刻的烏克蘭政權(「去納粹化」)?是要實際奪得頓巴斯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兩州?還是要進一步奪得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等兩個戰後「公投入俄」的烏克蘭土地?

日前,普京表示其軍事行動可能會是一個「長久過程」,其後則澄清他的意思不是戰爭之長久,而是戰爭解決的過程將會為時甚久,認為各方應該接受「戰場上正在成形的各種現實」,似乎是有「就地停火」的意思。

相較之下,烏克蘭的戰爭目標非常簡單,就是要把俄方趕出所有烏克蘭領土,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烏軍在巴赫穆特的堅持,以至其在梅利烏波爾的海馬斯砲擊,都是這個戰爭目標之下的策略性行動,前者用以牽制俄軍兵力,後者則企圖切斷從俄羅斯領土沿亞速海岸直通赫爾松和克里米亞的陸上通道。

尚留在巴赫穆爾的居民只能依靠零星的人道物資過活。(Reuters)

對於巴赫穆特的無謂血戰,「華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稱之為「巴赫穆特絞肉機」,目的是要消耗烏克蘭的戰力。然而,且不論攻防雙方的自然損傷差距,到底「絞烏克蘭士兵的肉」最終有什麼具體的實際目標?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烏克蘭戰爭不能結束,有很多原因。烏克蘭奪回所有領土的要求,可能是太高。西方源源不絕的援助,當然也使俄軍守步難進,不能一舉擊敗烏方。然而,停戰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烏克蘭要價之高,還要待俄國還價。但俄方卻沒有在語言上或行動上展示過一貫的戰爭目標,人們難知其「價」在何。

沒有一個可供討價還價的談判框架,本來就有着其他具體困難的和談根本無從開啟。無論巴赫穆特的血鬥結局如何,下一輪激戰的本質也離不開巴赫穆特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