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伊斯蘭保守勢力突起 湧現「綠色海嘯」
強調宗教治國的伊斯蘭黨已成為馬來西亞最大單一政黨,這個國家接下來的政策取向究竟如何,我們且拭目以待。
作者:劉惟誠,馬來西亞時事評論員、拉曼大學政治與媒體系講師
馬來西亞大選周六(19日)圓滿落幕,希望聯盟(PH,下稱希盟)以82個國會議席成為此次選舉中擁席最多的政黨聯盟,再度穩住城市地區的基本盤,民主行動黨(DAP)則繼續成為聯盟內第一大黨。雖然希盟奪下最多國會議席,但這個表現相比上屆的113席還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戰績算不上傑出。至於國民陣線(BN,下稱國陣)則是本屆大選的最大輸家,在各州的國會議席兵敗如山倒,僅贏得30席,相比上屆的79席,戰績令人唏噓不已。
其實,希盟佔有最多議席的戰績,以及國陣不如人意的表現,都符合馬國輿論早前對選舉成績的預測。比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國盟竟然能夠奪下73席,不只取代國陣成為國會第二大政治聯盟,所得議席僅比希盟少九席,這些都是遠超預期的表現。
要為這三大聯盟做個總結的話,在這場大選中,希盟表現中規中矩,國陣是大輸家。至於最大贏家,就是一直以來不被看好能夠取得超過40席的國盟。
儘管有很多令人大跌眼鏡的進展,但希盟和國盟都無法取得過半議席,馬國目前已陷入懸峙國會的狀態。雖然國盟主席慕尤丁表明,已接獲國家王宮的信函,能夠着手組織聯合政府,不過他們距離執政門檻尚有39席,因此仍須要拉攏其他陣營,包括東馬政黨共組政府。希盟情況稍好,他們須要30席就能達到簡單多數。這種情況意味着馬國政治將邁入另外一個最關鍵階段,即組織政府的博弈。
當然,國盟能跟誰組織政府,確實是一個大難題,因為他們在早前已表明既不會與國陣合作,也不會與希盟合作,所以能夠選擇的對象極為有限。然而,東馬方面,砂盟(GPS)有22席、沙民政(GRS)有六席,也不過28席,還須要加上沙巴民興黨的三席、全民黨的一席,甚至要再加入沙巴國陣的七席才算勉強過關。這過程並不會比跟國陣或希盟組織政府更輕鬆,而且可能也更耗時。所以王宮或許會先讓慕尤丁想辦法組織政府。
另外,與組織政府同樣耐人尋味的,就是令馬國輿論感到意外的選舉成績。在這場選舉中,巫統、馬華與國大黨分別只奪下了26席、二席和一席,與上屆大選的58席有巨大落差。希盟成績也是一般,民主行動黨依然是希盟最大黨,即40席,但要注意的是他們也丟了兩席;公正黨、誠信黨對比上屆也分別跌了34%和27%的席次。在上屆掀起變天風潮的前首相馬哈蒂爾,所領導的祖國鬥士黨全軍覆沒,本人甚至還因得票太少而丟失了按櫃金。
這些政黨和聯盟所丟失的席位和選票,都一律流入國盟的口袋。當中的伊斯蘭黨還以44席一躍成為國會最大黨,獲得自創黨以來的最優秀成績。因此要說此次大選馬國政壇掀起「綠色海嘯」也不為過。
這種局面的變化雖是前所未見,實際上卻是有跡可循。因為馬來選民對巫統的不滿,在更早的時候已經在醖釀中,所以此次選舉成績,是馬來社會對巫統恨鐵不成鋼的情感投射。
為何我會這麼說?其一,巫統自阿末扎希接任主席後,一直試圖恢復自身的昔日光輝,對政治議題遠比民生議題更上心。這種專注政治的表現在2020年喜來登事件後變本加厲,除了鬥倒兩位首相,還罔顧一籮筐的馬來民生議題,堅持要在雨季期間大選。其二,扎希借用黨主席的權力,在國會解散後對黨內實施大清洗,不讓老樹盤根的地方領袖上陣參選,導致黨內不穩定,甚至發生失勢候選人改投其他陣營的情況,大大削弱本身實力。最後,當然是因為黨主席本身官司、醜聞纏身,這些都令扎希成為馬來社群裏不太受歡迎的領袖;相比之下,強調清廉的土團黨和伊斯蘭黨貌似更好的選擇。
這三大理由,就是馬國掀起「綠色海嘯」的最主要誘因。這個海嘯或許意味着現在的馬來社會相較於過去,已經開始變得更右傾,再加上強調宗教治國的伊斯蘭黨已成為馬國最大單一政黨,這個國家接下來的政策取向究竟如何,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