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即將出訪沙特」傳遞什麼重要訊號?
在美國與沙特摩擦不斷的當下,中國與沙特的新互動引發了輿論關注。
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主持召開中沙高級別聯合委員會政治外交分委會第四次會議。席間,中方讚賞沙特奉行獨立自主的能源政策,並表示將支持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上發揮更大作用,中方也願同沙方在聯合國、金磚、上海合作組織、二十國集團(G20)等多邊平台中加強溝通協作。
費薩爾則對中共二十大的成功召開表示祝賀,並指出「沙特始終將對華關係置於同世界各國關係的優先位置」,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堅決反對干涉中國內政,堅決抵制將人權問題政治化。費薩爾更於事後向阿聯酋媒體《Al Arabiya》透露,其與王毅的會晤至關重要,「因為沙特正在安排習近平到訪後的兩國元首峰會」。
早在今年8月11日,英國《衛報》便曾發布獨家報道,稱「習近平將於一周內訪問沙特,行程包括首都利雅得、港口城市吉達以及正在規劃中的新未來城」。然中國外交部對此消息不予置評,表示關於習近平訪沙的媒體報道「沒有訊息可提供」;而後伴隨習近平於9月出訪哈薩克、參與在烏茲別克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二十二屆元首峰會,傳說中的「沙特行程」漸為外界所遺忘,直到沙特外交大臣此次透露,才又重回輿論視野。
美沙關係出現根本性變化
而雖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10月28日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目前沒有可以提供的消息」,中國駐沙特大使館亦沒有回覆習近平出訪日期的相關資訊,但因此次透露消息者是沙特外交大臣,故外界普遍認為相關行程應已確定,只是確切日期有待公布。由此脈絡回望8月的《衛報》獨家報道,其有可能是通過在中沙兩國的消息源,提前得知了此一行程,只是在日期的掌握上有所失準。
而不論習近平的訪沙日期確切為何、是在11月的G20之前或之後、除沙特外又將訪問哪些中東國家,此次出訪都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回顧中沙兩國元首互動,習近平前次訪問沙特,還是在2016年1月,距今已有6年;沙特國王薩勒曼(King Salman)近年雖鮮少舉辦外訪行程,但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曾在2019年2月訪問中國,距今亦有3年以上。
眼下沙特甫因OPEC+減產爭議而與美國發生摩擦,拜登(Joe Biden)為此放話將「重新評估美沙關係」,沙特則首度拒邀美國官員參與有「沙漠達沃斯」(Davos in the Desert)之稱的「未來投資倡議大會」(FII),兩國關係預計還要下行一段時間。此時再傳中國領導人即將訪問沙特,沙國官員甚至放出消息稱,將在習近平來訪期間舉行三場峰會,使中方獲得與美方同規格的政治待遇。種種跡象,雖不意味美沙關係土崩瓦解,卻也足見兩國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
若在過往,美沙即便有所齟齬,不論是2001年的911事件,或是2018年的沙特異見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遇害案,沙特都不至於操作如此明顯的擺盪策略,如今卻開始向俄烏戰爭中的「土耳其模式」看齊,箇中原因除了沙特王儲的政治個性外,國際關係的變化也至關重要。
首先,奧巴馬(Barack Obama)任內規劃了「重返亞洲」的戰略轉向,美國遂開始於中東進行「戰略收縮」,先是規劃自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撤軍,更同意緩和與伊朗的高漲敵意,故而會有2015年的「伊朗核協議」(JCPOA)。沙特與以色列雖不樂見美國離去,卻對此趨勢無能為力,故也只能面對現實、佈局「後美國時代」的中東安全環境。2021年1月,沙特與卡塔爾恢復了外交關係,海灣風暴正式落幕;2021年4月,沙特與伊朗高級官員進行不公開對話,討論修補兩國關係;2022年6月22日,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訪問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為2018年卡舒吉遇害案以來,穆罕默德首度到訪土耳其。而在此一過程中,沙特對美國的「依賴感」自也同步下降。
與此同時,俄羅斯與中國亦開始參與中東事務,前者以軍事力量介入了敘利亞、利比亞兩地內戰,並與伊朗共成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最有力的支持者;後者則自2014年起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諸國皆為成員。而正是中俄在中東的新表現,讓身處美國戰略收縮背景下的沙特,有了耕耘多極化大國關係的可能,故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拒絕參與對俄制裁,更不顧美國反對,促成OPEC+各國達成減產協議,而今又積極宣傳中國領導人即將訪問沙特,既是意在對美「擺出姿態」,也是有意實質促進中沙關係。
到頭來,天下終究沒有白吃的午餐,分享多少紅利便能收穫多少忠誠。在沙特看來,既然美國往後已無法再提供地緣安全保障,自己也無須再事事「以美為尊」。石油美元或許短時間內不會裂解、美沙互動亦可能回暖,兩國關係卻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發展才是真「普世價值」
而由中沙互動的視角來看,沙特的舉措還釋放了另一訊息:發展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而這一切還要從新疆議題說起。
2009年,新疆爆發了「七五事件」,此後西方便持續炮製「新疆種族滅絕」敘事,尤其是「去極端化」政策出台後,相關的話語攻勢更持續洶湧。而西方如此操作,乃是意在收穫兩重利益。
第一,伴隨西藏局勢逐漸穩定,西方有意找尋新的「民族衝突」,並藉此狙擊中國「人權問題」,而新疆又同時能滿足所謂「民族自決」議程,故對各國民眾來說都是相對容易理解的話題;第二,敘事成形後,西方希冀藉此對中國施加實質的政經影響,包括發動經濟制裁,例如2021年3月的「新疆棉事件」,以及挫傷中國與中東穆斯林國家的往來。
平心而論,在西方的持續進攻下,「新疆種族滅絕」敘事確實深入中東民間輿論場,筆者過往不論是在科威特或埃及,都能遇見深信此事的一般民眾;然而中東各國的政府決策並不受此敘事影響,儘管土耳其一度在國際輿論場上高聲譴責此事,其目的卻更多是爭奪突厥國家、穆斯林國家兩大場域的領導話語權,且安卡拉也並未因此疏遠北京,土耳其不僅加入「一帶一路」,更引入中國高鐵項目,2019年全線開通的「安卡拉-伊斯坦堡高鐵」便是中國承攬的第一個海外電氣化高鐵專案,2019年中土更是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土耳其乃自2020年6月起,開始以人民幣結算從中國進口的部分商品。
而自詡為「突厥領袖」的土耳其都如此,沙特等國便自不待言。海灣國家雖是瓦哈比(Wahhabism)保守勢力的大本營,但新疆議題始終沒有在其政府決策場域內發酵,2019年開通的聖城麥加(Mecca)地鐵便由中國所承建,有助於朝覲人流的移動;沙特同樣加入了「一帶一路」項目,並與中國聯合投資開發了紅海沿岸的延布工業城(Yanbu Industrial City),並於2017年與華為再簽署兩項協議,一項是成立智慧城市服務創新中心(Innovation Centre for Smart City Services),一項是在當地設立華為培訓中心,藉此協助沙特在其他主要城市加快進行智慧城市項目。
歸根結柢,西方雖在「普世價值」旗號下,為世界各國「劃分等級」,確保了自己永居道德高地,同時離間各國往來;但中東與中國的多年往來證明,發展才是各國真實關注的「普世價值」,國家利益永遠凌駕於虛無縹緲、被持續武器化的「人權問題」,土耳其如此,沙特亦然。
沙特為何開始耕耘多極化的大國關係?
美國逐漸撤出中東,中俄開始積極參與中東事務。
新疆議題是否影響中東國家的對華決策?
影響較少,各國普遍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且持續深化與中國的經貿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