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鬥爭如何走出民主對抗威權的邏輯?
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以來十分重視重振盟邦體系,為了整合盟友資源,拜登提出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那就是21世紀是民主和專制的較量。2022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拜登在演講中再次提到了中美之間的民主專制較量。
美國將世界劃分為民主和專制不同的陣營,將美國和盟友們劃分為民主的一邊,將中國歸為專制的一邊。放大中國的意識形態威脅,強化美國和盟友們價值觀念的相同,這一招的確非常有效。
事實上伴隨着中國崛起,這種率先從經濟領域達成的超越,給西方社會帶來了相當大的心理震撼。中國作為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通過另外一條道路取得相對成功,從一個層面挑戰了西方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這也是為什麼拜登這一口號一經提出,就在意識形態人權等領域獲得了盟友們的相應。歐盟將中國列為制度性競爭對手的原因就在於此。
中國該如何應對美國這一相當有威懾力的進攻策略?
早在2021年拜登政府拋出民主與專制較量時,中國外交部新聞人的回應是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而不是某個國家的專利產品,一個國家的民主政治應當也只能由這一國家的人民由自身實際出發來制定,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制度,或試圖打着民主旗號號令天下、黨同伐異,都是對民主價值的褻瀆和操弄,這只會製造分裂,加劇緊張。
此次,參加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外長王毅9月22日在美國亞洲協會演講時再次提到美方炮製莫須有的「民主對抗威權」敘事,刻意放大中美意識形態對立,將矛頭指向中國的政治制度、發展道路和執政黨。
王毅稱,「把自己的選擇定義為民主,把對方的選擇定義為威權,把成功定義為改變對方,既不符合事實,更不現實」。「一些人擔憂中國會輸出意識形態,威脅別國的價值觀,這完全沒有必要。歷史上的中國就沒有傳教佈道的做法,今天的我們也沒有輸出制度和道路的想法。」
對於西方國家對中西意識形態競爭的擔憂,2021年5月王毅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專場」活動時曾稱,不同的社會制度並不必然成為競爭對手,不同的發展道路也不必然妨礙互利合作。只要做到相互尊重,謀求互利合作,完全可以超越國家間的制度差異。
「中國既有制度上的自信,也有文明上的包容。我們將堅持自己選擇的制度和發展道路,同時也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自主選擇,不會搞什麼制度輸出和制度競爭。用價值觀劃線的做法不客觀、不理性、不民主。」
綜合中國方面的言論看,從民主的定義出發,中國提出民主不是某個國家的專利,來戳破美國民主優越感,並點出了美國操弄民主的動機是黨同伐異;從闡明中國式民主的未來、打消各國疑慮的目的出發,中國多次重申了承諾: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從表誠意的現實效果出發,中國直接闡明不同制度不必然成為對手,不同道路不妨礙合作,展現了積極的合作姿態。
從意識形態層面攻擊中國是美國的慣用伎倆,此次重點推出民主對抗維權敘事,是美國攻擊力度和策略技巧的升級。中國將應對意識形態攻擊的措辭整合來回擊美國,從道理上講是常規動作。
諸如「民主不是某個國家的專利」,「中國沒有輸出制度和道路的想法」,「不同制度可以合作」等說法中國是過去數年經常使用的說辭,能否真正為中國贏取鬥爭的更有利局面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