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擬訪台|一場荒謬的「訪問」反映出美台關係的政治現實
如果一個昏迷多年的人,2022年8月2日在醫院醒來,看到電視新聞正以頭條報道,一個年高八十二、手無縛雞之力的美國加州國會眾議院議長,竟可能一手引發中美兩國在台灣周邊擦槍走火的地區和平危機,其航機的行程在網上竟引來數十萬人實時追蹤,大概會懷疑自己是否回到了現實世界,還是在作夢。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裴洛西)擬訪問台灣引起的國際政治大地震,本質上是一件幾乎超乎現實的荒謬之事,卻偏偏確實存在於現實中。
自特朗普掌政至今,美國政府以台灣牌作為中美對峙的一環,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民主黨政府上台以來,拜登本人已多次「失言」說要守衛台灣,將美國一直以來一邊阻止中共武統,一邊阻止台獨的「戰略模糊」光譜逐漸推向「阻止武統」(也即是某程度上包容台獨傾向)的一方。如何為美國人作好守衛台灣的心理建設,也成為了美國外交輿論界的一大談論議題。
美國「台灣牌」的「實」
從美國印太戰略的立場來看,這種以台制華的策略完全符合工具理性。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核心,如果美國能在此建成一種中共難以衝破的軍事防線、長期扶植親美政權,將是對於中國地緣勢力擴張的一大掣肘。更何況,台灣近幾十年的產業發展,使之成為了全球超過九成先進晶片的生產地,這更使台灣的重要性在可見的將來都遠不止於地緣政治和軍事的層次,更牽涉到全球科技、產業和經濟實力的較量。
從這個維度來看,不少美國學者也認為,要打好這一張台灣牌,其基礎在於加強台灣的不對稱防守能力,也即是所謂的「毒蛙」或「箭豬」策略——這比爭取台灣在諸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場合的曝光和參與更為重要。在兩岸軍事開支高度懸殊的長遠局面之下,如果台灣在美國政治支持下堅拒和平統一的可能,唯一有可能阻止或阻礙武統的也就只有這道「箭豬」之策。
在2022年的《國防授權法》(NDAA)中,華府就特別提到支援台灣不對稱防守的重要,甚至要求國防部為此每年發出報告,並訂出如何改善台灣不對稱防守能力的計劃。
美國參議院自6月以來也正在審議一項《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其中內容將修改1979年《台灣關係法》為台灣提供「防衛性武器」的條款,將之調整為「有助於阻嚇人民解放軍進侵行為」的武器,為此在未來4年提供65億美元撥款作購買武器或訓練和軍演之用。法案還要求將台灣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並指示行政當局優先化和加速對台武器輸送。此法案也得到了民主、共和兩黨參議員的支持。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其對華台灣牌的實質基礎建設。不過,這卻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近日,有學者就在軍事分析平台「War on the Rocks」發文,表示台灣當局連不對稱戰爭的主導方針(相對於傳統戰爭的部署)也未全面接受,軍隊訓練依然不切實際,也沒有準備好面對中共武統時所需的能源、食物、彈藥、醫療儲備,認為要落實「箭豬」策略,需要以年計的時間去作出調整。
佩洛西訪台計劃的「虛」
我們要問的是:佩洛西的訪台在這個美國長遠對台策略之中能扮演什麼實質的角色?
答案是:什麼也沒有。佩洛西的訪問,不會為台灣軍事、外交、經濟等帶來什麼實質的結果,只會有她跟一些台灣人與物的擺拍,作為展示美國對「民主」、對台灣支持的紀念品。對於本年中期選舉之後很可能失去眾議院議長之位的佩洛西個人而言,這種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高調姿態,也算得上是一種「光榮退休」的「告別式」。
為了這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佩洛西明知不該為而為之,故意踩踏中方紅線,不理會中國政府的嚴厲警告,也不理會拜登當局的勸阻,無視解放軍建軍95周年、中共二十大等關鍵時節,而不惜閃縮行蹤,冒上中方軍事行動與美台或有擦槍走火的風險。《金融時報》專欄作家Edward Luce就以「縱火狂」去形容佩洛西的行為,並將台灣之於中方的地緣地位比作導彈危機之時的古巴;不少西方媒體也對佩洛西此等高成本擺姿態的動作表示保留意見。如果最終佩洛西的冒險確實帶來了實質的衝突,這也許是全球外交史上最為荒謬的一宗奇事。
當然,佩洛西如果訪問成事,這將會成為一個踩過中共對台紅線的先例,或許會為其他西方國家政要訪台打開大門。不過,這些各國政要未來即使真的隨着佩洛西破戒訪台,其意義也只能是如佩洛西的訪問一般止於符號象徵——全世界沒有任何主要國家敢明確的背棄一中原則。
為何捨實而務虛?
相較於如此高調的外交姿態,美國對台灣的「箭豬」策略卻是漏洞處處。例如其2020年底對台灣的魚叉反艦飛彈軍售,就要到2028年才能交貨;而正計劃與台灣軍方展開訓練等合作的美方部門,則只是臨時或後備性質的國民警衛隊,而非現役陸軍或海軍陸戰隊。
說穿了,美國對台灣的所謂「支持」尚停留在務虛大於務實的層次。雖然拜登和佩洛西對於這次佩洛西擬訪台灣之行也許有不同意見,但他們在援台之虛這一方面卻屬一致。
對於美國而言,以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制華橋頭堡,只能是一個有時限性的地緣策略。台海兩岸距離最近只得百餘公里,隨着中國軍力的不斷提升,美國能助台灣抗衡武統的勝算就愈來愈低——一些軍事模型也顯示出這一點——守衛台灣,對美國而言,將會從一個「為與不為」的問題演變成一個「能與不能」的問題。
面對着這一個時限性的存在,美國最符合工具理性的策略就是一方面盡力延長這一個時限,另一方面則為限時過後的局面做準備。7月29日,在美日外交與經濟主管「2+2」會議之上,雙方就達成了共同發展尖端2納米半導體的計劃——這明顯是企圖取代台灣戰略性產業優勢的嘗試。且不論這最終能否成事,但其將台灣排除在外的事實,已顯示出美國對於其衛台時限的兩手準備。
要延長這一個橋頭堡的時限,除了推行「箭豬」策略之外,就只有姿態上對台灣的堅定支持。「箭豬」策略說易行難,擺姿態本質上卻是像嘴上說說一般的動作。拜登的衛台「失言」正是這種捨難取易之舉。這也是佩洛西訪台的意義所在,然而其訪台所反映出來的美台關係政治現實卻正與其想要傳遞的意義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