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約翰遜「比德法意積極、比美國賣力」支持烏克蘭對抗普京?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最近在基輔接見了兩批要客:一批為德國總理舒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和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另一批只有一人,是英國首相約翰遜。
約翰遜不和德、法、意、羅馬尼亞等歐洲「夥伴」一起訪問,折射出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英國態度和歐洲大陸主要國家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德法意羅等四國領導人在訪問基輔期間,雖然也承諾會繼續給烏克蘭以軍事或經濟支持,但是,包括烏克蘭人在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四個國家聯手訪烏,與其說是展示對烏克蘭支持,倒不如說是想當面深入了解一下澤連斯基政府的態度,勸降澤連斯基政府。
最起碼,這四國都不想戰爭擴大化和長期化,都不會支持烏克蘭想拿回全部被佔領領土的想法。最好是澤連斯基能給普京一個台階下,好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歐洲國家的這個態度不僅可以從這些領導人最近以來的言論得知,還可以從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烏克蘭高官的公開抱怨得知,從後來訪問基輔的約翰遜的說法中我們也可以得知一二。
所以,別看澤連斯基在接待四國領導人訪問時風光無限,居於「C位」,在他心裏,看到這四國領導人來訪,其實有「一萬頭原產南美的某種怪獸飄過」,和接待約翰遜時的熱情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約翰遜在訪問基輔期間承諾給烏克蘭提供的幫助,也絕非德法意羅等四國領導人可比。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這之間有多大差距:
德法意羅等四國領導人訪問基輔期間,德國表示與美國、英國已達成一致,將向烏克蘭提供多管火箭發射系統;法國表示將加強對烏軍事支持,未來數周內將就提供更多「凱撒」自走砲做出決定;意大利總理表示,將努力確保烏克蘭糧食運輸、避免糧食危機;羅馬尼亞將在邊境設立人道主義中心,通過康斯坦察港和多瑙河港口協助轉運烏克蘭糧食。四國還表示支持給予烏克蘭歐盟候選國地位。
而約翰遜在訪問基輔期間一口氣就給出了四條承諾:首先,他認為西方必須向烏克蘭提供所有必要的武器、彈藥、裝備和訓練,其中僅英國自己就計劃每4個月為烏克蘭訓練大約1萬名士兵。其次,他承諾通過財政援助幫助烏克蘭維持政府機構穩定,幫助烏克蘭政府維護社會基礎設施、支付工資和養老金,並為被毀建築物的重建提供資金。第三,為烏克蘭食品特別是糧食的出口開發陸路運輸路線,以維持烏克蘭的收入。第四,英國及其盟國必須解除對烏克蘭海港的封鎖,幫助出口堆積在烏克蘭各地倉庫中的小麥和玉米。
對比一下這些承諾就可以發現,德法意羅等國答應提供的援助非常蒼白,更多是在展現一種姿態,是迫於西方「政治正確」壓力不得不這樣做,而英國給出的承諾則涵蓋了軍事,財政,經濟等各個領域,而且在每個領域的援助都非常有針對性,內容也非常充實。
不僅如此,訪問後回國的約翰遜還專門在《泰晤士報》發文號召歐美盟友團結對抗俄羅斯侵略,為烏克蘭打氣,這是很少有的現象。約翰遜在文章中說,「現在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一切都取決於烏克蘭能否加強保衛領土的能力,使其快過俄羅斯恢覆進攻的能力。我們的任務是爭取讓時間站在烏克蘭一邊。」
他在文中還針對俄羅斯與普京發起的侵略行動號召盟友的說,「想像一下普京的榮耀願景即將實現。假設他可以自由地保留現在由俄軍控制的烏克蘭地區,如果他將這片被征服的土地和恐懼的人民吞並進俄羅斯,沒有人願意動一根手指,這會帶來和平嗎?世界會更安全嗎?你會更安全嗎?」
而且,約翰遜還是開戰以來,唯一一位兩次到訪過基輔的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相對而言,即便是戰爭的最大支持者美國,拜登還尚未訪問過基輔,而且具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所言,現階段也不打算訪問基輔。
面對同一場戰爭,同時都受到俄羅斯帶來的安全威脅,相對而言,歐洲大陸受到的威脅比英國還更直接一點,為什麽英國對戰爭態度,反而比德法意等歐洲大陸國家更堅決,甚至比美國更賣力呢?
經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德法意等不願戰爭擴大化和長期化,是因為戰爭就在他們身邊發生,戰爭帶來的難民沖擊,通貨膨脹與能源危機,這幾個月一直在不斷沖擊歐盟經濟,其中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度較高,又難以從戰爭中撈到任何好處的德法意首當其沖。
而已經脫歐的英國,則基本沒有受到多大沖擊,在金融和能源領域,得益於對俄羅斯的經濟、金融制裁,英國甚至還從中受益。
第二個原因和英國對自身在歐美之間的定位有關。英國雖然是歐洲國家,和歐洲大陸的各種交往都特別緊密,但是在文化與政治心理上卻和美國系出一脈,其國家利益也與美國高度綁定,更樂意扮演美國對歐洲大陸的牽制者角色。
而這場爆發在俄烏之間的戰爭,最大的受益人正是美國,最不想讓戰爭現在停下來的也是美國。通過這場戰爭,美國成功削弱與孤立了俄羅斯這個戰略對手,摧毀了歐洲本來就稀缺的戰略自主能力,同時為本國軍工覆合體與能源商帶來了大筆生意,在其戰略目標尚未達成之前,即便德法意等歐洲國家迫於經濟與通脹壓力想盡快結束戰爭,美國也不可能同意就此結束戰爭。
但是,作為「老大」的美國,又不能事事直接出面對德法意等施加壓力,因為那樣就暴漏了西方之間存在的分歧,而且很可能在這些國家中產生逆反情緒,損害他們與美國的盟友關系,不符合拜登政府建立更緊密盟友關系的外交政策方向。所以,通過英國出面牽制歐洲並加大對烏克蘭的持續援助就成了美國的需要,約翰遜也很樂意扮演這樣的角色。
第三個原因和英國作為一個海權國家,在歷史上一直和俄羅斯這個最大陸權國家存在的地緣沖突有關。在歷史上的歐洲爭霸年代,海權與陸權沖突一直是其中一對最主要的矛盾沖突,而作為歐洲最大海權國家的英國與最大陸權國家俄羅斯正是最大的對頭,為俄羅斯向海洋擴張涉入本國利益範圍,英俄之間曾多次爆發大規模戰爭。
如今,大英帝國的輝煌雖然早已不再,但是不能容忍像俄羅斯這樣的陸權國家在歐洲擴張,已經成為英國歐洲決策的深層價值,一個想要覆興沙俄或恢覆前蘇聯霸權的俄羅斯,絕對不在英國的容忍範圍之內。即便英國已經不再做帝國夢想,繼承了英國海權地位的美國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
所以,在持續削弱俄羅斯經濟與軍事實力,遏制俄羅斯向歐洲進行領土擴張上,英美的價值觀與利益高度一致。它們雖然比其它歐洲國家和俄羅斯在地理距離上更遠,但是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上,卻比其它歐洲國家的意願更強烈。至於此舉會給烏克蘭及歐洲主要國家帶來什麽影響,根本不在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