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習拜通話 美國有四重目的

撰文:陸蓮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8日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話,討論烏克蘭局勢是題中之義。白宮方面宣稱此次通話是拜登評估習近平立場的一個機會,不過兩人對話最終也沒有超出外界預期。
此次通話之前中美高級官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3月14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七個小時的會晤。美國官員形容會晤氣氛「嚴肅緊張」,會談沒有達成具體成果。
如何看待在俄烏局勢緊張之際中美從高官到領導人的溝通?美方意圖是什麼?

從會晤前後美國的輿論宣傳來看,美國的主要目的還是借俄烏局勢繼續給中國製造壓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持續將壓力和國際注意力轉向中國。俄烏危機是美國面臨的難題,考驗的是美國的戰略決策,但囿於國內民調和內政優先的發展需要,白宮不願直接捲入俄烏衝突,便企圖將風險轉移到中國身上。讓中國調停俄烏衝突,也是一種轉移壓力、轉移矛盾點的嘗試。美國希望將中國置於僅次於俄羅斯的「眾矢之的」之境地。美國不希望中國因為調停而聲望大增,更多是一種甩鍋或轉移壓力的做法。

2022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會晤。(中國外交部)

第二,服務於美國的對華博弈戰略。西方國家提議中國扮演調停角色不符合特朗普、拜登執政以來對華採取的對抗路線。此次美國在情報上捆綁中俄,和特朗普執政後期以來美國對華輿論戰、情報戰的做法基本一致。特朗普就曾在聯合國安理會場合公開發表中國干涉美國選舉的虛無指控。製造輿論攻勢是為了將中國和俄羅斯捆綁得更緊,增加中國的決策難度,收縮中國在地區衝突中的權力運用空間。這也有助於讓美國掌握主動,穩住盟邦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已將所謂俄羅斯請求中國軍事與經濟援助的情報外交知會於歐洲和亞洲的盟邦,但外交電文中並未提供證據支持。

第三,營造美國領導人強勢的姿態。自從俄烏戰爭發生以來,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都已訪問歐洲,和盟友斡旋烏克蘭問題。根據美國官員3月14日向媒體透露的訊息,拜登正計劃訪問波蘭等國,就烏克蘭危機強化同歐洲盟友的協作。為了幫助拜登樹立強力的領導形象,白宮需要壯大孤立俄羅斯的聲勢,方式之一就是藉助情報「警告」和俄羅斯保持戰略合作的中國,並在國際輿論上將中國置於被動。

烏克蘭局勢惡化以來,布林肯(左)和拜登等華府政要動作頻頻。(AP)

通過聯合盟友推出針對俄羅斯的金融和貿易制裁,拜登展現了強硬,抬升了自己的支持率。據馬里斯特學院/NPR/PBS NewsHour的調查數據,俄烏衝突令拜登的支持率上升了5個百分點,現在大概維持在42%的水平。

第四,離間中俄。普京在冬奧會前訪華,讓美國擔心中俄越走越近,所以才有了美國在俄烏戰爭尚未發生時就加大對華施壓的劇本。此次沙利文前往羅馬和楊潔篪會晤前,通過CNN傳達訊息,也有在中俄之間打下楔子的意圖。他提到,「中國對俄羅斯的對烏行為感到不安」,或者「普京欺騙了中國」。通過公布不利於中俄關係的情報,美國不但能夠在輿論上和道義上束縛中國在俄烏衝突上的行動空間,而且能達到弱化俄軍形象、進一步孤立俄羅斯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從這個角度講,美國並不真心願意中國調停俄烏矛盾。

(本文摘編自「中美聚焦」微信公眾平台,原標題為沙利文離間中俄意圖明顯,內容有刪減,標題、導語、圖片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