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見證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的突破時刻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2月2日,前往韓國訪問的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與韓國國防部長徐旭談及「地區安全問題」時突然談及了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稱美國將對此保持「防禦與威懾能力」。

這種看似突兀的調門也是美軍自11月下旬以來一脈相承的。此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海滕(John Hyten)將軍在11月16日接受採訪時曾暗示「美國正在開發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庫,但速度沒有中國快」。看起來,華盛頓總算開始強調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的技術突破和存在感了。

對美國軍方來說,中國在7、8月份之間的「導彈試射」行動似乎並沒有讓華盛頓產生足夠的緊迫感。以海滕將軍為代表的一些軍方高層有所不滿。

在他們看來,中國已經首次試射了基於洲際導彈技術而來的武器:它繞地球飛行,然後重新進入大氣層,並以遠超音速的速度擊中靶標,這種可以規避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武器系統較之還在測試發動機、研發短程陸基發射系統的美軍來說,已經呈現了質的飛躍。

不可否認,美軍也在積極研發相應的武器系統,美國修斯、洛歇馬丁及雷神公司等軍工集團也在積極投標。在2021年5月,美國陸軍公開了其研發中的代號「暗鷹」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的射程,稱其最遠射程可達1,725英里(約合2,775公里),最高速度可達17馬赫(即音速的17倍)云云。到9月,雷神公司也成功實驗了其「高超音速吸氣式武器概念(HAWC)」的原型產品。

對拜登當局而言,中國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傳言正在掀起波浪,到10月下旬,美國甚至風傳中國「兩次發射導彈」。(美聯社)

但「暗鷹」的指標終究只是設計方案上的數據,美軍只在2021年3月和10月接收了部分物資,「暗鷹」的第一次試射至少要到2022年才能開始。到2021年10月下旬,「暗鷹」的彈體部分才完成移交。

至於被美國媒體稱為「歷史性突破」的HAWC項目,其導彈搭載的「超燃衝壓發動機」其公開參數可能也低於中國此前為導彈研發的「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中方發動機參數可達16馬赫,而美方僅能宣傳其導彈速度「超過5馬赫」。

對西方觀察家來說,解放軍的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已經足夠展示其能量:

此外。美陸軍與海軍於10月下旬進行的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首次聯合飛行試驗」已遭遇失敗,這種尚未實現高超音速初始戰鬥力的局面便讓華盛頓的軍事專家相當急躁。

對華盛頓來說,更可怕的事情可能還在後頭,因為根據北京的口徑,中國否認發射「導彈」一說,強調此前的「導彈試射」是「發射航天器」。這種宣示對於北京而言可能具備比發射導彈更大的價值:它意味着解放軍的「無人太空飛機」與「高超音速」彈頭已合為一體,中國甚至初步具備了「從外層空間轟炸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目標」的能力,它不僅打破了美國X-37從2010年開始對於「軌道巡航」和太空武器化的壟斷,也讓美國軍界人士切實產生了「速度沒有中國快」的不安感。

圖為一架在阿富汗戰爭時實施常規轟炸的B-1B轟炸機,該機也可以搭載洛歇馬丁公司研發的AGM-183A導彈,該彈也是美國空軍第一種滑翔體外形的超高音速導彈。(Getty)

當然,就目前局面來說,也有相當數量的美軍高層人士質疑高超音速武器的效果,以及中美在該領域的追趕。9月下旬時,美空軍部長肯德爾(Frank Kendall)將軍、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Mark Kelley)將軍等人均認為美軍的相關項目需要加以審查,負責美軍研究與工程的副防長徐若冰(Heidi Shyu)亦在10月中旬對相關武器報價持有疑議。

但是,隨着肯德爾在10月下旬開始改變主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將軍在接受採訪時亦暗示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領域「已經落後於中國」。這種高層人士急速轉寰的態度即驗證了中國在技術上的相對領先地位,以及美軍對於高超音速武器的迫切需求。事已至此,北京或許更要加快研發速度,以技術進步來化解美國的地緣、戰略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