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二號開通受阻 天然氣供應如何左右歐洲自主?
近來歐盟面對的最大危機,依然是波蘭與白羅斯邊境的新一波難民問題。在波蘭當局以水砲、催淚彈等方面驅趕難民之際,歐洲天然氣供應的問題依然有其角色。對於歐盟準備加強制裁,以懲罰被指故意招來中東難民向歐盟發動「難民攻勢」的白羅斯當局,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則以停止經由其國境的「俄氣西輸」回應:「如果我們中斷到他們那邊的天然氣輸送會怎樣?我建議波蘭領導層及其他腦袋空空的人先想想再開口說話。」
另一邊廂,在冬季面臨天然氣價格大漲、甚至有可能被迫實行限電的歐洲,本來可在本年增大俄德之間天然氣供應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卻在審批上再遇難關,於11月16日被德國有關當局暫停了認證程序,導致歐洲天然氣合約價格即時急升超過15%。
四面楚歌的天然氣管道
北溪二號自2011年開始規劃以來爭議不斷,在歐盟內外也遇上政治反對。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自冷戰時代以來都一直反對歐洲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在特朗普治下更對管道相關實體實施制裁,直至拜登上台後才因管道已近建成、制裁來得太遲為由而豁免了當中的關鍵制裁。
在歐盟內部,一眾前華沙公約國和波羅的海國家都表明反對北溪二號的鋪設,在2006年「北溪一號」鋪設之時已將俄德天然氣管道形容為納粹德國時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波蘭,更動用其競爭部門向擁有北溪二號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實施巨額罰款,以圖阻止管道建成,最終導致本來有意入股的其他能源公司只敢以貸款方的角色參與。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與俄關係交惡的烏克蘭,更是北溪二號的頭號反對者,經常四出遊說歐美國家阻止管道開通。現時俄國輸歐天然氣的運載能力,以經烏克蘭的兄弟管道(Brotherhood Pipeline)為主,每年為烏國帶來約20億美元的轉運收入。在北溪一號於2011年落成後,烏克蘭的輸氣收入已然減少,因此在目前俄烏交惡的背景下,北溪二號將有可能進一步打擊烏克蘭的財政收入和地緣戰略地位。
15日,在英國防長訪問烏克蘭,關注俄軍在邊境集結情況的背景下,同樣面臨能源短缺的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就警告歐盟,指後者要作出的是支持烏克蘭與支持北溪二號之間的抉擇,高調反對此天然氣管道的開通。
時間巧合的「暫停」
話音未落,德國能源業監管機機德國聯邦網路局(Bundesnetzagentur)翌日就宣布暫停北溪二號的認證過程。某程度上,此決定讓外界甚感震驚,畢竟網路局所隸屬的經濟部10月底才剛發表評估報告,指認證北溪二號不會影響德國和歐洲的能源供應安全,為北溪二號開通破除了一大障礙。雖然網路局最晚可在明年1月才作出認證,當時有人就估計在天然氣供應不足之際,網路局可能會提早作出決定,使北溪二號可以進入由歐盟委員會主持的下一個程序。
網路局此刻的決定,表面上是出於一個法律質疑。由於歐盟2009年後為免天然氣市場出現寡頭壟斷,禁止在歐盟內部市場的天然氣供應商同時操控輸氣管道,而管道必須向其他供應商開放,於是,為了規避此法,Gazprom就決定成立一家結構上獨立的德國子公司,將受此法規管的大約30公里的管道交此公司擁有和營運。網路局暫停認證的原因,就正是Gazprom的相關資產和人力資源尚未轉到此子公司之上。
然而,德國方面此時作出這個決定,在政治上卻是難得的巧合。在網路局宣布決定的同一天,德國社民黨(SPD)、綠黨與自民黨(FDP)都分別宣布其「交通燈」聯盟政府談判進入尾聲,將在下周完成,並爭取在12月6日之前經國會投票讓9月勝選的社民黨領袖蕭爾茨(Olaf Scholz)取代默克爾正式成為下任總理。
德國新政府上台的變數
在歷年各方施壓之下,默克爾一直力排眾議推動北溪二號落成開通。此刻政府換班卻有可能帶來變故。首先,綠黨一直反對北溪二號,一方面是出於氣候轉變的原因,另一方面則認為這在地緣政治上不利德國和歐洲。本年中,德國以投資烏克蘭綠色能源和保證俄國繼續烏克蘭的天然氣轉運為條件,正式換得美國同意北溪二號完成,綠黨黨魁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就對之作過公開批評;直到上月,她仍然指德國不應批准北溪二號,又斥責俄國以歐洲能源價格作「勒索」。
同時,親商的自民黨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本年初也曾呼籲暫停北溪二號建設,指責俄國的人權問題,認為德俄不能回到「一切如常」的狀態。
即使是立場與默克爾接近、作為現任財長的蕭爾茨,本年中也曾聲言如果俄國未來阻止烏克蘭的天然氣轉運,德國可馬上中斷北溪二號的運作。
由於綠黨和自民黨在「交通證」聯盟中的國會議席比作為第一大黨的社民黨還多,而且兩者都有退而求其次而與「基民盟-基社盟」聯盟(CDU-CSU)合組政府的選擇,因此人們並不能排除蕭爾茨在北溪二號的問題上向兩黨作出妥協。
而觀乎英國方面的積極表態,以及波蘭和烏克蘭能源企業都已經加入了北溪二號的認證程序,在國際和歐盟舞台上的資歷遠遠不及默克爾的蕭爾茨,可能已被視為可以說服的對象,因此本來已接受了北溪二號既定事實的各國都做足準備,重建拉倒北溪二號的陣線。
但話說回來,放下氣候因素和政治人物的意識形態考量,北溪二號實際上對歐洲的戰略利益而言,到底是福還是禍?
能源政策必與政治掛鉤
目前,歐洲有超過四成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隨着二氧化碳排放遠低於煤和汽油的天然氣日漸變成氣候政策中的「過渡能源」,以及歐洲本土生產的天然氣日益減少,歐洲對於天然氣的需求未來可說是有增無減。而在沒有其他更可靠供應的情況下,歐洲也只能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
雖然目前北溪一號、白羅斯一線、烏克蘭一線、土耳其溪(Turkstream)等輸歐管道的運載能力依然遠超俄國對歐天然氣供應量,但根據多方估算的天然氣需求增長,現有的管道在10年至20年之後的確會出現運載量不足的問題,因此北溪二號的開通單在天然氣需求的考慮上的確有其必要。
同時,由於烏克蘭輸氣管道的老化,顧問公司畢馬威(KPMG)就曾估計要全面更換烏克蘭管道的價格可能高出北溪二號造價一倍,加上北溪二號預計會對天然氣價格帶來近25%的減幅,在經濟考量上,北溪二號也的確是合情合理的建設。
然而,北溪二號(以至土耳其溪)的鋪設,無庸置疑對俄國而言是有戰略的考慮。兩者都繞過了與俄愈見不友好的烏克蘭,而近年烏克蘭輸氣管道的剩餘運載能力處於不合比例的極高水平,也一部份印證了俄國減少取道烏國的意圖。在2020年,運載能力高達146十億立方米(bcm)、佔所有已開通俄國對歐輸氣運載能力52%的烏克蘭管道,只輸送了56 bcm的天然氣,佔同期輸歐天然氣量的三成。
由於歐盟佔俄國天氣然出口市場超過七成,在可預見的將來,俄國也難以用「斷氣」作為威脅歐盟的地緣政治工具——例如中俄天然氣管道到2023年全線投產之後,其每年運載能力也只得38 bcm,難以馬上取代歐盟市場。因此,即使北溪二號的建設能威脅烏克蘭,短期內對歐盟的能源供應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但相較於至今尚未有俄國天然氣外的替代方案的歐盟,俄國十數年前就開始發展管道以外的天然氣出口渠道,以北海航道身船運液化天然氣(LNG)作更具彈性的輸出。雖然全球天然氣蘊藏量排行榜首的俄國目前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量依然大大落後澳洲、卡塔爾和美國,但當北海航道通行愈來愈方便、相關基礎建設愈來愈齊備,隨着亞洲對天然氣需求的急速上升,俄國未來的確有可能有足夠能力擺脫其自身對於歐盟市場的依賴,使其輸歐天然氣管道能作為威脅歐洲的政治工具。
此時此刻,北溪二號米已成炊,而俄國尚依賴歐盟市場,開通北溪二號對於歐盟本身確實不存在太多威脅。而烏克蘭的問題,除了要求俄國保證一定的轉運程度之外,歐盟也有足有財力和政治影響力去作出充足的補償和保護。
問題在於,在俄國多元化其天然氣出口渠道之際,歐盟要尋求戰略自主,也必然要部署多元化其天然氣的來源,或者能取代天然氣的能源佈局。此中方法甚多:一是透過擴充液化天然氣的港口設備,加強輸入美國天然氣的能力;二是追隨法國的路線,加大核能的發展;三是將目光轉投非洲,加強非歐之間的能源輸送之外,並研究使用北非的廣大太陽能資源去建設電網;最後,當然還有加強自身的潔源能源發展。
能源,是世界經濟的命脈,絕對擺脫不了國際政治。關鍵在於,如何設計出一套能最大化自身政治利益的能源政策。對此,俄國連年部署早已有之,可是近來力求自主的歐盟卻尚停留在簡單的意識形態和經濟考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