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再成新冠疫情中心的理由
在11月4日發布的最新聲明中,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部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表示歐洲再次處於新冠疫情的「震央」,病例數比前一周增加了6%,到2022年2月,世衛組織定義下的歐洲(即包括中亞地區的53國)可能會因新冠病死50萬人。
當西方世界發現這一概念下的歐洲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疫區時,問題也隨之而來:相對於這一「歐洲」範圍內醫療水平本身低下的中亞地區和東歐地區,西歐地區的疫情也在打破歷史記錄,歐洲地區是怎麼落到這步田地的?
在世界衛生組織看來,中亞、東歐到西歐的疫情「死灰復燃」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以及東歐和巴爾幹國家以及中亞地區疫苗接種率的低下,與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相比,疫苗接種率較低國家的住院率明顯較高,且上升速度更快。其二則是西歐主要國家疫情防控措施的放鬆,以及其從8月開始近乎於「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態度。
就前者而言,中東歐地區從10月下旬即已因為氣温驟降、變異病毒傳入導致「新增病例數呈爆炸式增長」,含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在內的東歐國家到10月24日其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過兩千萬。從10月24日開始,俄羅斯通報的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即接連刷新紀錄。該地區疫苗接種率亦為全歐最低。在烏克蘭,只有19%的民眾打了一劑疫苗。
至於東歐17國,其疫苗接種率雖然高於歐洲平均水平,但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四國合計超過700萬患者的局面,也使得各國從10月25日開始進入學校停課、宵禁等管制狀態。其中在羅馬尼亞,疫情最嚴重時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人因新冠肺炎死亡,該國的醫療保健系統也因此瀕臨崩潰。
就後者來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法國疫情的擴散。它展示了只注射疫苗無法控制疫情的擴散,以及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想法是如何的殘忍。
誠如拜登當局所言,疫苗已成為中美博弈的重要戰場,但只有疫苗是不夠的:
資料顯示,從6月9日開始,法國政府規定,歐盟等二十多個「低風險國家」接種輝瑞、莫德納、阿斯利康、強生四種疫苗的人員可免隔離。這種只看疫苗,忽視隔離的手段讓變異新冠病毒在法國快速傳播,到7月上旬,法國衛生部即驚呼「增長速度前所未有」,至8月,其日新增患者是6月時的10倍,最多時達三萬人,
到9月下旬,其染疫人數雖有所下降。但隨着法國政府從9月30日起解除巴黎外全境47個省份的口罩強制令,疫苗接種率達75%的法國還是在10月29日遭遇新一輪疫情反彈。
而如果就「拒絕帶口罩」造成的影響來說,目前最為嚴重的可能是英國,該國正在為其「與病毒共存」的態度付出代價。從10月18日英國新增病例共49,156個開始,該國新增患者和患者總人數已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四國,創下三個月以來新高。但英國至今仍拒絕執行強制佩戴口罩、疫苗通行證等措施。
事實上,到2021年11月,世界各國正在逐漸發現新冠病毒可能不適合於人類共存,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來自於新加坡。該國自8月執行「與新冠共存」的政策後,疫情的嚴峻程度就與日俱增,到10月中旬,該國日新增確診接近四千人,當天病死18人,為當地最高紀錄。到10月下旬,其隔離病牀佔用率超過90%,為此,新加坡當局從10月21日起即某程度上暫停「與新冠共存」。而今,歐洲國家也在用沉重的現實來證明新冠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