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再改寫「一中」 國際「挺台」是大勢所趨還是大勢已去?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近來,經過台北蔡英文政府大張旗鼓宣布在立陶宛設「台灣」代表處、歐洲議會外委會決議也建議歐盟駐台代表處可改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斯洛文尼亞總理楊薩(Janez Jansa)則致函歐盟27國領導人力挺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波蘭駐台代表也邀請台灣北參加「三海倡議」、再加上現「「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駐美代表處「正名」討論熱烈震天價響、美國國務院不具名人士甚至在聯合國大會即將開會之際向台灣官媒「中央社」稱挺台參與聯合國。一系列事件的發展,似乎展現展示出國際間了挺台浪潮於是此起彼落,可見歐美各國支持對台灣的國際參與,已經宛若一種「政治正確」。

不過,在「台灣」被歐洲跟美國大力支持的同時,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為何會有這種契機出現?這或許可從與後疫情時代的歐美對外議程變化中,找到一定的關聯,特別是中東歐與美國、台灣三者間的對外議程,在當下出現了明確的交集。

美國攜手中東歐 共創「挺台政治正確」

首先,從大國議程來說,相較於北京對台主導權的強調、乃至於持續在台海進行軍事演習,華府對此積極表示反對,除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一度脱口將台灣等同北約(NATO)盟國對待外,更試圖藉由營造全球反對北京擴張的國際氛圍,來維護其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領導力。近期拜登致電習近平後,北京發布的新聞稿顯示拜登稱「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但即便如此,是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並已擴散到其他友美國家,也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的意志要能夠形成群力,還必須有一拍即合的夥伴,中東歐各國恰好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之禮。幾個月來歐陸國家中洲捐贈台灣疫苗給台灣者的提供者,全數集中在此這個區域,包含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四國,其中挺台尤烈的立陶宛還打算讓台灣在當地方面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而波蘭外交部長在立陶宛「失言」後,其駐台灣外交官員旋即又拋出「三海倡議」大禮、斯洛文尼亞總理也發力挺立陶宛對抗中共召回大使。接下來除了12月將赴台灣的斯洛伐克經貿訪問團外,台灣國發會主委龔明鑫10月還將先率領約65人的「經貿投資考察團」,赴歐洲訪問斯洛伐克、捷克及立陶宛三國。

以中東歐的地緣情勢來看,東面俄羅斯的軍事存在構成了眼前的安全威脅,因為這些國家不少早就已經跟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翻臉,需要北約與美國的鼎力支持,同時還要面臨天然氣價格暴漲下的「北溪二號」管線啟用,繞過中東歐運輸到西歐,這將造成形同前者戰略地位下降且民生消費面臨困難,在此之下,響應美國挺台就也是一種政治動作。

其西面是歐盟領頭羊舉足輕重的德國,不過德國即將大選變天,後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代的歐洲,要面臨的是進一步整合的不確定性,在歐盟對外政策上,各國更是都想取得發話權、搶佔歐盟道德制高點,涉華議題無疑是很好的切入點。

有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近日整理各國議會挺台內容,大部分集中在歐洲。(Facebook@蔡適應)

台灣趕搭順風車 能借力使力走多遠?

台灣方面北很敏鋭地看到了上述兩個層面的重疊處,使得挺台的國家不再只局限於台灣的友邦,且挺台逐漸在國際上形成「政治正確」,這讓使蔡英文政府非但不需要尋求與北京對話,反而還可去更積極推廣參與世衛案、駐外館處更名、入聯等等,就在幾天前,竟有台灣的外交部長、僑委會委員長、國安會秘書長同時在美國遊走經營的情況,相當罕見,不僅十分罕見,也凸顯出蔡英文政府推波助瀾的意圖。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要應對這股潮流有其困難度是很困難的,因為北京滿足不了中東歐國家當前的對外議程需要(北京不可能公然抵抗莫斯科、也沒加入北約),假若反而如果嚴厲回應某國挺台(如召回立陶宛大使),還可能造成反作用、激起更多挺台聲浪。,如北京8月中旬召回駐立陶宛大使,歐洲議會外委會不久後就通過挺台建議案;,立陶宛大使離開北京時,還有歐盟多國駐北京使節與她合影以示聲援;,斯洛伐克總理更致函27國歐盟領袖力挺立陶宛,在這股浪潮之下,北京不可能強攖其鋒,能做的,主要還是等。

台灣在美國的代表處是不是可能「正名」,近日受到熱議,圖為台駐美代表蕭美琴。(Facebooh@Taiwan in the US)

最後、但也是的也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就是,這樣一扇由美國、中東歐與台灣所串聯出的「挺台」窗口,是穩固且永續的嗎?實際上,國際政治高度取決於實力與形勢,、絕非恆常不變,中東歐一反多年對台低調立場,突然集體高調起來,與它們所面對的區域變局有很大關聯,也因如此,這股歐美政治正確未能擴散到其他尚未發生大變局的區域,如蔡英文政府力推台灣積極經營的「新南向」、拉丁美洲、中東、與非洲等。

當前美國與歐洲的「一中政策」顯然是有了定義上的調整,不過一旦後疫情格局下的歐洲或者美國跟中國關係趨穩,則歐美各國對華政策、一中政策或許又會要重新定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