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究責與挺台 中美對話前夕美國為何仍出牌?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即將啟程訪問中國大陸天津,預計將與中國大陸副外交部長謝鋒會談,並將會見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值得關注的是,在雙方見面的前夕,美國仍然在外圍出牌,為會談後續的中美關係持續投下不確定性。

首先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mon Ghebreyesus)近期明確在疫情究責問題立場上轉向美國,WHO欲籌組第二次專家赴武漢調查時,遭逢北京的巨大抗議,美國白宮也據此猛批中國「不負責任」,整體來看,美國意欲藉由重啟調查來究責中國大陸「散播病毒」的態度相當明確,不因尋求與北京對話而放緩。

再者,美國也力挺台灣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美國國務院東亞局(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在社群網站表達美國樂見台灣設置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之外,也歡迎台灣擴展國際夥伴關係及因應共同挑戰的努力。這樣的說法,在北京眼裏完全無法接受,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強硬喊話美國「停止助台拓展所謂國際空間,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而美國國會眾議院此前才通過包裹多部挺台法案的「老鷹法案」(EAGLE Act),參議院還正在討論「國防授權法案」是否涵蓋更多台美防衛細節。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即將訪問中國大陸天津,這是阿拉斯加中美會談不歡而散後的最高接觸。(Reuters)

這樣的局勢發展,擺在中美即將對話的氛圍中顯得詭譎,也預示了雙方即使展開對話,也不可能將幾年來積累的矛盾與衝突一次性化解,就連雙方究竟要談什麼樣的議題,恐怕都還存在問號。但至少,美國不打算與中國大陸合作的議題,或者中國大陸不打算與美國合作的議題,也能在這段磨合的期間,藉由雙方的小動作一覽無遺,這些議題可以當作彼此的底線,當然也可以用做籌碼交易,端看兩國怎麼博弈。但扣除這些議題之外,其餘事項就存在相應的接觸空間。

對台灣來說,既然中美對話的跌宕很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那台灣在裏面的風險也會加大,不可不慎。這背後涉及到台灣對於美國跟中國大陸雙方所具有的意涵,對中國大陸固然不用說,但對美國來說,究竟是不是把台灣當成美中對話的「紅線」?這則會涉及美國對台灣的力挺能持續多久、以及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究竟多大。

從整個國際脈絡來看,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權力結構也正在重新組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大國之間對於彼此的意圖是否能準確預測避免誤判,則是國際能否維持和平的關鍵,在本年3月中美阿拉斯加會談雙方幾乎是撕破臉後,現在美中會尋求逐步接觸、甚至期待10月的G20能夠有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的場邊峰會,其實也表示在降低誤判引發的衝突上,中美雙方仍有一定的共識。如果大方向確實是往這裏走,則台灣必定也是中國大陸與美國必須尋求共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