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對中國的影響|安邦智庫

撰文:孫一太
出版:更新:

本文源自安邦智庫

當地時間5月20日,歐洲議會以599票贊成、30票反對和58票棄權通過了一項決議,停止批准歐盟與中國簽訂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直到中國政府取消對歐盟政治家的制裁。這意味着,中歐雙方經過了7年共35輪艱苦談判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正式阻擋在審批流程之外。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遭遇這一結果,並不意外。今年3月以來,長期追蹤中歐關係的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就對中歐投資協定的前景發出過一系列的警告(詳見「中國地緣政治環境現狀和策略」、「《中歐投資協定》前景不容樂觀」等分析)。我們的判斷是,隨着中國與歐盟因為所謂新疆「人權問題」進行制裁和反制裁,使得《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面臨的風險大增,前景很不樂觀。形勢的發展不幸印證了我們此前的擔心。投資協定被凍結,歐洲內部的政治反對增加是主要原因。3月份中國祭出反制裁措施後,當時歐洲議會估計,在705個席位中,將會有歐洲人民黨(EPP)、社會主義者和民主黨(S&D)、復興歐洲和綠黨約499票反對中歐投資協定。然而,5月20日的投票結果比這更糟,共有599票支持凍結協定。顯然,近2個月以來,歐洲議會的反對意見明顯上升,歐洲政治領域對中國的「敵意」在增強。

美國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開始修復美歐關係,與歐洲重建跨大西洋同盟。美國近年一直對中國進行戰略抑制,並不願見到歐洲與中國建立起與美國戰略框架相悖的穩定關係。因此,阻止《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通過成為美國的重要地緣政治目標。實際上,把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炮製為引發西方世界「同仇敵愾」的人權標籤,就有美國的推動。安邦的信息追蹤顯示,在中歐去年底簽訂投資協定之後,當時還未上台的拜登團隊就曾表示,歐洲「應與美國協調一致」。就此而言,《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受阻是美國地緣政治策略的一次成功。

對於中國來說,現實的問題有兩個:歐洲議會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影響如何?此事今後會如何發展?

首先,必須客觀承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被凍結的負面影響巨大,中國尋求在歐洲拓展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空間的努力受挫。就連美國主流媒體也認為,這一僵局對中國和歐盟來說都是一個挫折。對歐洲來說,批准該協定將使歐洲在中國的投資和知識產權得到更大的保護,歐洲將有更便利的條件分享中國市場;對中國來說,該協定將提高中國作為一個公平和尊重的貿易夥伴的國際地位。安邦的研究人員認為,相比而言,中國所受到的負面影響會更大一些,中歐投資協定對中國而言不只是一個貿易與投資意義上的經濟協定,還是中國拓展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空間的一次重大機遇。

在2018年初美國出台「馬蒂斯報告」之後,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曾提出「1+3」未來世界格局的戰略構想,其核心是,面對逆全球化和美國對華戰略調整造成的經濟空間壓縮,中國可尋求與德國、日本建立基於經濟全球化這一價值觀的「經濟聯盟」,來應對特朗普治下推行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策略的美國。在地緣政治摩擦還不是很激烈的時候,「1+3」構想有很強的合理性,也有推進的時間窗口。但遺憾的是,由於地緣政治形勢迅速惡化、中國對「戰略競合期」的重視不夠以及策略調整不及時,「1+3」的機會窗口逐漸消失。

如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達成,為中國與歐盟相互拓展經濟空間和多邊合作(歐盟有27個成員國)提供了可能性,在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化的漫天烏雲里,中歐投資協定有望提供一片開放與合作的藍天,可惜的是,當機遇之門即將打開時,卻被「政治惡魔」粗暴地關上了。對歐洲議會的凍結之舉,中國應該是充滿遺憾的。中國駐歐盟代表團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是「互利的」,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恩惠」,中國的反制裁是對歐盟行動的合法回應。這種外交解釋聽起來沒錯,但從地緣利益角度來看,歐洲議會的凍結關上了中國拓展歐洲的大門,對中國是個巨大損失。

今後,我們將面臨一個沿着既有軌道和格局運轉的世界:美國將繼續重建跨大西洋同盟關係,跌跌撞撞地編織主導世界之網,這張網的主要目標是針對中國;中國將在「敵意」和對立增加的世界裏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全球化時代的貿易、外來投資、技術流動、知識分享、教育交流等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今後中國與歐洲的分歧加大、關係惡化,歐洲將會更加全面地遠離中國,美歐大西洋同盟關係的分歧則會減小,美國推動的「包圍」中國的地緣政治圈層將會更加完整。不能忽視的是,當中歐投資協定陷入長期僵局後,外資企業(尤其是歐洲企業)會重新評估中國的投資環境,並調整它們的投資策略。

其次,中歐投資協定受阻一事今後有無轉圜的可能?我們的看法是,在短期內沒有這種可能性。雖然歐洲議會的決議沒有法律約束力,而且使用的是「凍結」而不是否定——這在理論上保留了恢復談判的可能性,但代表了歐洲議會的官方立場,反映了歐洲當前對中國的政治態度。我們認為,從目前形勢來看,該協定在短期內被重啟審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按照一般的邏輯,第一,除非歐洲首先取消對中國的人權制裁,否則中國不太可能撤銷對10名歐盟政治家、智庫和外交機構實施的反制裁。這涉及到中國政治與外交的一些原則和底線問題。第二,中國的政策部門可能認為,即使中國作出了讓步,在當前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歐洲議會審批放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可能性也極小。因此,估計上述僵局在短時間之內不會緩解。

中歐關係的僵局是否會一直存在呢?在我們看來,這不一定,也不應該。當今世界,地緣政治已成為世界資本和市場的主導力量。中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中美關係矛盾,今後主要的地緣政治壓力也來自美國。美國對華戰略的核心是抑制長期戰略競爭對手,但這並不是歐洲的戰略目標。對於打算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美國、謀求「戰略自主」的歐洲來說,它簽訂中歐投資協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量化的採購目標,而是需要「重新平衡」。「重新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歐盟與中國的重新平衡,鑑於中國經濟已發生了變化,歐盟需要一個新的模式來平衡。二是與中美經濟關係形成平衡。歐盟認為,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對中國的其他貿易夥伴產生了新的不對稱和不平衡,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國際關係從來都是複雜的,不可能完全立足於經濟,也不可能完全立足於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未來的中歐關係,應該着眼於全球地緣政治大格局,在基本策略上,中國必須把美國與歐洲做關鍵區分,對美國的應對策略,不一定應用於歐洲。歐盟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經濟、文化、政治上都有差異的27個國家集團,而且在英國退出後,歐盟成員國基本都是非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正如我們過去的判斷,拜登時代的來臨並不會使歐美關係重新回到過去,歐盟將會把加強獨立性作為長期政策目標。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重新架構與歐洲的關係,儘管中歐關係有波折,但仍要通過開放溝通基礎上的合作來重構中歐關係,為「全球化2.0」時代找到支撐點。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政治智慧。

在「1+3」的窗口期過去之後,中國應該如何面對未來的世界呢?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中國不僅需要保持戰略定力,還要建立自己清晰的戰略。實際上,當今世界的博弈是戰略的博弈、規則的博弈,是誰適應誰的問題。陳功認為,中國今後的策略應該是:管他山搖地動,我有一定之規!最可怕的是,中國不斷針對世界的變化而採取應變,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其實,哪樣也沒看明白,這樣是最可怕的。陳功建議,中國應該塑造「安全島」的形象和地位,當世界處於結構性的調整期,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渴望一個「安全島」,國家和市場的吸引力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中國是一個有足夠容量的「安全島」,大家都奔着「安全島」去,中國就自然會擁有世界地位。

最終分析結論:

歐洲議會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中歐關係中的一個大事件,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着眼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國仍要致力構建富有彈性的中歐關係,以構建動盪世界中的「安全島」為目標,拓展中國的國際空間,增強中國的吸引力。

本文為安邦智庫5月23日「每日經濟」研究簡報之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