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溯源 vs 新疆人權 歐盟回應緣何大相徑庭
面對世衞組織最新出爐的新冠溯源調查報告,大西洋兩岸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聲音。在華府,向百日新政衝刺的拜登(Joe Biden)當局聯合13國盟友發表了聲明,公開質疑世衞調查報告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同時,拜登當局的一些關鍵要員也在為上述「世衞偏袒中國」的論調層層加碼。
3月31日,白宮新聞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譴責中國缺乏透明度,呼籲北京給國際社會提供更充分的數據和解答。無獨有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在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專訪時對中國官方「協助編寫」世衞組織溯源報告深表擔憂。
與華府的咄咄逼人相比,大西洋彼岸的歐盟在此事上卻顯得相當平和。在歐委會發布的相關聲明中,措辭極為中立柔和。雖然在字裏行間委婉表達了對「遲來調查」的遺憾,但基調仍然是以讚許為主,稱世衞當下發表的溯源報告是有益的第一步。同時,聲明中完全沒有任何針對中國的責難之意。
顯然,歐盟在新冠溯源問題上的低調平和與此前在新疆人權問題上高調亢奮形成了鮮明對比。箇中緣由在於以下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繫的兩方面,其一是兩者這兩個問題對歐盟賴以維繫內部團結的核心價值觀紐帶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二則涉及到歐盟有謀求對華政策自主的戰略考量。
相比於科學化程度較高,政治操弄空間有限的新冠溯源問題,新疆人權問題觸及到了歐盟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敏感點。更為重要的是,不同於基督教認同根基仍然深厚的美國,已經高度世俗化的歐盟必須依靠完全去魅化的普世價值觀紐帶來維繫精神層面的內部認同。
因此,無論是歐盟內部還是外部世界,只要被歐盟官方認為發生了悖逆歐盟核心價值觀的事件——比如那些嚴重衝擊人權自由價值觀的「惡性事件」,布魯塞爾方面幾乎肯定會做出強烈反應。
平心而論,歐盟在針對類似問題的回應中大體呈現出了某種「對事不對人」的一視同仁姿態。只不過因為新疆問題恰好也觸到了中國屈辱歷史記憶的痛點,歐盟在這方面「反華急先鋒」的形象才在中國國內輿論場中如此深入人心。
事實上,在最近的新疆人權問題之前,歐盟已屢次在類似問題上做出過強力回擊: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政權與普京(Vladimir Putin)當局皆因「嚴重侵害人權自由價值觀」而受到歐盟的類似「禮遇」,對白羅斯的制裁前後三輪,涉及了包括總統盧卡申科在內的近百名白羅斯高官。後者的制裁則直接導致了俄歐之間的重要合作工程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工程進入停擺。
如果説與核心價值觀之間的敏感程度從內向決定了歐盟在新冠溯源問題上的低調平和,布魯塞爾方面謀求對華政策自主的戰略考量則決定了歐盟不願在類似問題上附隨華府的步調起舞。細究起來,即便是在歐盟因「普世價值衝動」而半推半就充當「急先鋒」角色的新疆制裁問題上,聯盟整體在相關行事上仍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理性克制。
實際掌控決策權的頭面人物中,只有博雷利(Josep Borrell)一人出於聯盟首席外事代表的敏感身份而不得不對中國的制裁回擊發聲(措辭也頗為謹慎),其他叫囂最為活躍積極的人士基本來自素有「民主清談館」之稱的歐洲議會。
同時,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以及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內的歐盟重要實權政治家幾乎保持了「極為巧合」的集體沉默。
更有甚者,在3月25日召開的美歐領導人視頻峰會上,默克爾也公開強調了歐盟內部在中國問題上形成共同身份意識的重要性。
循此邏輯,歐盟今日在世衞溯源報告問題上的低調平和就完全在意料之中了。而考慮到拜登當局在這一問題上通過外部政治抓手挖歐盟牆角,「巧妙」誘導波羅的海三國、捷克與斯洛文尼亞與華府站隊的舉措已經觸及了默克爾倡導的「聯盟共同對華政策」之紅線,未來美歐在中國問題上「表面和氣,暗地拉鋸」的狀態仍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