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幫中國解決了一個千年難題
中國外長王毅的中東之行還在繼續。3月27日,王毅到訪伊朗,此行最為重磅的莫過於中伊25年全面合作計劃的簽署。中國外交部方面暫時沒有公佈計劃的具體細節,但根據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的報道,這份為期25年的協議將包含政治、戰略和經濟合作。
《紐約時報》、彭博社等透露了更多的細節,包括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於伊朗加大對能源和民生基建的投資,包括伊朗電信等數十個領域,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與此同時,伊朗將向中國提供穩定的石油供應,而兩國的石油結算將使用人民幣而非美元。此外,中國和伊朗還在協議中約定加強軍事和安全合作,包括進行軍事經驗交流和軍事演習、共同研發武器和分享情報等。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導彈亦將使用中國的「北斗」全球定位導航系統進行制導。
從協議本身的時間跨度,到此次協議的具體內容,都意味着中伊的合作有極為長遠的戰略考量。
在中伊簽署協議之前,王毅剛與訪華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舉行了會談,稱「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水平」,「不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俄之間的全面戰略協作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只會拓展,不會收縮」。中俄在戰略上進一步捆綁的勢頭將會繼續。
過去幾年裏,俄羅斯與伊朗的關係非常之密切,中國在克里米亞危機之後為俄羅斯提供的巨額能源訂單、雙方在敍利亞、伊核、朝核等一系列事件上的合作,都凸顯了兩國作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特殊。
中俄伊三邊的互動同樣在進行之中,2019年12月底,中俄伊三國在阿曼灣舉行三國首次海上聯合演習。2021年2月,三國再次在印度洋展開軍演。
中俄伊正在建立某種形式的「聯盟」。這是一種奇妙的組合:歷史上看,中俄恩怨不斷,甚至一度陷入衝突和對抗。俄羅斯與伊朗的過去同樣波折不斷,雙方在冷戰時期更是處於敵對狀態。中國與伊朗雖沒有複雜的歷史糾葛,但雙方有着不同的文明和制度,且中國在中東也沒有太多的地緣政治利益。但是近年來,中俄「背靠背」、俄伊握手合作等是常態。如今的中伊有着長遠的合作路線圖。
令中俄伊三國跨越地緣、歷史、民族、文明等方面選擇聯手的一大促因,自然是美國。
進入21世紀後,美國對中國崛起越發警惕,從小布殊(George Walker Bush)到奧巴馬(Barack Obama)再到特朗普(Donald Trump)直至今日之拜登(Joe Biden),他們對華的手法略有不同,目的保持了一致:在應對中國的崛起時,確保美國的優勢和領先地位。而冷戰結束後至今,美國一直視俄羅斯為地緣政治挑戰,對俄羅斯施以各種壓制。伊朗亦是如此,過去三四十年裏的時間,美國與伊朗基本處於敵對狀態,制裁、在中東扶植代理人,無不是要圍堵伊朗。
美國前國安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曾對美國發出警告:「最大的潛在危險是中國與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大聯盟。結成這種聯盟的原因不是意識形態,而是相互補充的不滿」。如今看來,布熱津斯基的擔憂正在成為現實。
由中國人的角度觀之,這很難不令人感慨。以中俄關係為例,回望數千年中國史,從唐虞夏商周開始,「北方」便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安全隱患。連皇帝都曾被虜去的趙宋朱明自是不消多提,清朝亦是因為「滿蒙一家親」才沒有北方安全隱患,清朝覆滅後蘇聯則一直是那個虎視眈眈的北方隱患——直到蘇聯解體,尤其是俄羅斯在1990年代被西方資本掃蕩一空,旋於21世紀持續被壓制之後,才促就了如今「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水平」的現況。一句政治官話,包含了太大的歷史意義。
而幫中國解決北方隱患的,某種程度上正是那個想要遏制中國的美國。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莫大的戰略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