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歷史教授吳啟訥:解構新疆採棉強制勞動之說|專家有話說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3月24日,瑞典時裝企業H&M宣佈禁用新疆棉花的聲明曝光,社會輿論為之沸騰,不僅中國官媒連續發表評論批評,電商平台亦將其產品下架。而後又有多家參與禁用的企業名單浮上台面,引發不少中國影星發聲與涉事品牌切割,新疆棉花亦成中國社交平台的最熱關鍵詞。對此議題,《香港01》訪問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啟訥,由經濟及戰略視角出發,探析西方狙擊新疆棉業的背後盤算。

01:外界認為,新疆棉花自種植到採收,皆為中國政府強制勞動維吾爾人、哈薩克人等少數民族而成,但事實是否如此?在新疆的棉業版圖中,漢人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扮演了何種角色?

吳啓訥:我先提供《中國棉花加工》等幾個學術期刊上的數據,數據是三年前的,但跟目前的情形差距不算太大。新疆全區共有61個地方縣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10個農場種植棉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多數位於準噶爾盆地,也就是所謂北疆;地方的棉花種植區多數位於南疆,也就是塔里木盆地,南疆有90%以上的縣、市種植棉花,棉田面積佔當地耕地面積的60%以上。

生產建設兵團的棉花種植面積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所轄縣、市的棉花種植面積接近,產量也相若,但縣、市棉花種植的產值比較高。原因在於生產建設兵團種植的棉花,接近80%是由機器採收,而地方種植的棉花,使用機器採收比例少於2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啟訥。(香港01)

其中機器採收的棉花,品相較差,收購價錢僅及人工採收棉花的一半;品種好的新疆長絨棉,則必須以人工採收,才能保證具有較好的品相。西方政界便以新疆出口棉花中,有七成是手採的為藉口,直接推論這必然是強迫勞動的結果。

在北疆和生產建設兵團,漢人比例較高;在南疆的農村,維吾爾人則佔絕大多數,但不論北疆還是南疆,同樣普遍存在族群構成多元的狀態。剛剛提到機器採收和人工採收的問題,才是箇中關鍵。由於南疆機器採收的比例比較低,為了保證棉花的品相和收購價格,每到採收期,新疆各地,主要是南疆,都要僱用來自甘肅、青海、河南、四川等地的漢人農民工,在短期內密集投入人工採收。

故新疆的棉花種植和後續相關紡織產業的發展,都是利之所趨,不管是維吾爾等各族農民對棉花種植的投入,還是漢人農民千里迢迢到新疆採收,都是看中了相對豐厚的報酬。

新疆棉採摘大軍(微博@河南衞視)

所以對新疆當地各族和想到新疆從事棉花種植、採收及後續的紡織作業的基層民眾來説,如果聽到這行當中還有「強迫勞動」這回事的話,恐怕會有很多人報名,希望自己「被強迫」呢!不知道西方的政界是否瞭解自己其實鬧了笑話?當然,也許他們根本不在意。無論如何,他們想象中國的「剝削」、「迫害」,顯然只能想象成他們自己歷史上,殖民非洲、美洲時對有色人種勞工的剝削,或者當年蘇聯古拉格的狀態。

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性質,很多中國人也不完全瞭解,西方人更是把它曲解為軍事殖民集團,其實生產建設兵團就是國營農場。近年來國營農場為了提升生產效率,也實行了所謂承包,也就是某種程度的私有化。這樣一來,由於棉田變小,採棉時就要使用較小的採收機。

顯然,國營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同樣在追求經濟效益,這與後毛時代中國的整體國家目標一致,其中並沒有包含西方想象和指責的,諸如推廣中國的價值觀、與西方從事政治競爭,甚至壓制中國境內的多元文化等等有任何關聯。如果不能理解後毛時代的中國國家目標,則一切解讀和後續舉措都會是荒腔走板,損人害己的。

2019年5月18日,新疆兵團第五師八十四團一連職工徐同林僱傭的一輛中耕機,正在給自家的55畝制種玉米中耕。(新華社)

01:西方企業對新疆棉業的制裁能否起到實質的經濟效果?因為由中國棉業版圖觀之,其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棉花進口國,新疆棉花亦不全然仰賴外國市場,西方此舉只否表態大過實質效果?其背後又有何戰略思維?

吳啟訥:從一個角度來説,新疆棉業所涉及的是經濟議題。近10年來,中國紡織業大幅改變了世界紡織貿易的結構,20年前中國的棉花產量已成為世界第一,20年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加工產業鏈,擴大下游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逐漸接近掌握世界棉花定價權的狀態。

而在全球售出的棉質服裝中,有1/5含有新疆棉花或棉製品。由於新疆棉花產量佔中國棉花產量80%,故以新疆棉花使用強制勞動為藉口,限制當地的棉花產業,就等於全面打擊中國棉紡織產業鏈,以及中國紡織品的定價權。

無印良品中國總部聲稱,該公司並沒有抵制新疆棉,而且該公司仍在繼續使用新疆棉。目前,無印良品官網上仍有大量新疆棉產品在售。(HK01)

還有一項因素,去年中國棉花產量佔全世界24%,但棉花消費量卻佔全世界33%,中間的差額基本上是從美國進口的,打擊中國棉花勢必有利於美國棉花出口的擴大。與此同時,中國棉花的生產成本較高,尤其北疆的棉花受到天氣、使用無人機噴灑除蟲劑及脱葉劑等因素影響,質量較差,所以中國的紡織大企業往往選擇某些質量比新疆機採棉花好、價格又較低廉的進口棉花。

再從更大範圍的紡織業出口來看,近年中國紡織業的出口額逐步下降,紡織業面臨衰退的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經過詳盡的盤算後,決定給中國致命一擊。當然最終效果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盤算,遠不止打擊中國的紡織業,他們所要打擊的更大目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近年來,中國紡織產業和其他傳統產業向西部移動,除了帶動中國西部的經濟開發,更重要的是,它在實體空間上貫通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打擊新疆經濟,就可以打斷「一帶一路」的空間連結,將中國經濟侷限在東南沿海,鎖住它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