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王勇論中美:鬥爭的目的是合作|專家有話說
儘管中國與美國新政府的第一次戰略對話以「衝突」備受注視,但不可否認,阿拉斯加會談依舊有其正面意義,這次會談也為觀察今後的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和風細雨是外交,疾風驟雨也是外交,對於當下的中美關係,任何形式的對話都應該首先表示歡迎。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認為,一個越來越明顯的事實是,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應對一個越來越不自信的美國。本篇為系列採訪第一篇。
01:媒體熱衷於報道中美「2+2」對話中的衝突,這也是拜登上任以來,中美第一次戰略高層接觸,對於此次中美對話的看法,持積極態度的認為,儘管有衝突,但更是一場務實而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悲觀的聲音認為,這是中美不可調和矛盾在外交上的一次展露,對抗已然是中美關係的主基調。從你的觀察中,如何評價這次對話?為何外界如此關注這次中美對話?
王勇:阿拉斯加戰略對話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因為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力量差距越來越小,競爭越來越激烈,中美關係的走向對於世界和地區有着重要的影響力。
中美的高度競爭也引發了擔憂,未來世界朝什麼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又將去往何方?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和平和穩定能否繼續存在?
這種擔憂反應在最頂層是在今年2月,歐洲主要領導人,德國總統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發表一封聯名信,表達他們對中美關係影響世界的擔憂。他們看到了一個多極化世界正在來臨,對於世界從單極走向多極的過渡期間能否保持穩定,充滿疑慮。
回到這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一天半的對話,開場白不同尋常地延長了一個多小時,並經由全世界媒體放大各種細節,戲劇性的衝突引起全球輿論的巨大反響。中美這次公開交鋒,不僅涉及到中美關係本身,還涉及到國際秩序如何定義,誰代表國際社會,國際規則由誰來制定等本質問題。當然,觀察者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到,中美體制哪個更具有優勢的討論。這也是全球輿論如此關注中美對話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在全世界聚焦的國際場合,中國方面強烈發聲,批評美國的外交禮儀,更讓人意識到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01:從此次中美的互動來看,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有哪些重點?
王勇:拜登政府在對華戰略的主要態度還是與中國堅決競爭,因為事關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絕不甘心失去這個地位,所以美國會利用所有資源和盟友降低美國衰落的速度與影響。
另外,由於中美之間又有很多共同利益,美國也願意在可以合作的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所以美國的態度是矛盾且兩難的,也就是説,中美正朝着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模式轉變。中美力量對比變化是導致競爭的根源,也可能是加快雙方協商的契機。
競爭不會改變,合作也不會改變。近期來看,競爭是主調。對於雙邊關係來説,最重要的是穩定關係,維持最低預期,開展溝通來管控危機。不要讓競爭失控,尤其是在軍事領域的失控,這是最重要且最緊迫的一點。
中美應該在所有領域開放對話,美國現在越來越不開放,對中國也越來越謹慎小心。一句話總結就是,以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來應對一個越來越不自信的美國。
當然,未來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美國仍然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鑑的東西,不排除美國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中國也不能對自己的發展盲目樂觀。前途未卜,中國在處理越來越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家間關係時,應該更加如履薄冰。
01:中方在這次中美會談中的表現讓人聯想到習近平在今年兩會上所説「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阿拉斯加會談從某種程度上説,是中國一次「平視外交」的演練。也有觀點認為,曝光在鏡頭面前的交鋒,也是中國外交文化由被動應對變成主動塑造的一次轉折。對此你怎麼看?
王勇:從外交的角度來看,即便是雙方的開場被媒體渲染為一次「激烈交鋒」,但實際上,還是沒有越過外交活動的常規。外交既有彬彬有禮的温和討論,也可以有唇槍舌戰。而決定使用哪種方式的,是原則問題。中國在原則問題上的「強硬」,不是今天才有,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國始終抱有非常堅定的態度。
可以看到,西方媒體是有一些負面解讀,把它稱為戰狼外交的延續,認為中美關係將會進入冰凍期,從而產生嚴重後果。這樣的判斷,我認為只看到了表面,沒有看到本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中美力量對比正在縮小,在硬實力出現變化之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軟實力的變化,話語權的變化,因為話語權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中國話語權的崛起,外交團隊敢於直面最強大的對手,底氣來源於中國國力的增長。在疫情席捲世界之際,中國基本控制住國內疫情,是2020年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這顯示出中國治理體系的有效性,反過來又增強了中國外交的底氣和中國的話語權。
當然,在外交上沒有必要誇大鬥爭的一面,因為鬥爭的目的是合作,是為了增進彼此的瞭解。我認為中國的外交還是堅持以合作為目的的外交風格以及建設性的溝通。中國一直強調,中美關係應該是不衝突不對抗,是互利共贏的關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要的鬥爭和敢於亮劍也是不可或缺的。
01: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會談結束之後,中方並沒有過於強調衝突,而着重突出會談建設性的一面。當然,即便在會談開始之前,各界也並沒有對本次會談有過高期待。在你看來,這次會談的成效是否超出了預期?此外,從某種程度看來,這種直截了當的外交風格,是否更能夠因應當下中美關係的變化?
王勇:面對由中美實力對比變化引起的中美關係變化,以及整個世界治理的諸多挑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責任和義務,坦率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體制和文化,中國的目的是打破美國和一些西方媒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偏見,彰顯中國的體制和文化優勢,對於應對世界性危機可能做出的特殊貢獻。中國當前的外交有張有弛,有進攻也有防守,有激烈的爭論也有心平氣和的交換意見。
阿拉斯加兩天的對話,包含了以上全部內容。這就説明,中國的外交不是為鬥而鬥,鬥爭是為了交流,交流是為了合作。中國兩位高級外交家的尺度把握得很好,我們最終看到中方發表的相關內容,會談還是有成果的。符合最低預期,達到了增進彼此瞭解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在氣候變化合作方面的共識,雙方約定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工作組,推動人文交流,包括在多邊場合如G20、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平台上加強中美協調與合作。從整體看,這次會談取得的結果,比預想中的更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