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西方企業該如何在中美兩種政治正確間生存?
3月24日到25日間,伴隨着瑞典H&M服飾公司被發現「抵制新疆棉花和服裝企業」,「不用新疆棉花」,其加入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機制也從2020年10月開始加入針對新疆的抵制行動,華文世界因此經歷了狂風怒濤般的24小時。
到3月25日,握有安踏、Fila等品牌的中國安踏集團已宣佈退出BCI機制,Nike、Adidas等國際品牌卻牽涉其中。伴隨着中國商務部、外交部先後表態,「希望有關企業尊重市場規律,糾正錯誤做法,避免商業問題政治化」,一場針對是否使用新疆棉花的審判在網民與企業間口耳相傳。
另一個嚴峻的問題也隨之拋給了西方各國的企業:面對中國市場的高額利潤,以及西方世界通行的各種「政治正確」以及共識,該怎麼做才能在中美兩個「政治正確」並行的環境下生存呢?
跨國企業難逃所謂的「吃飯砸鍋」?
中國內地市場已經是H&M公司的一個重要增長點。這家快速消費品巨頭從2017年開始依靠中國電商平台推廣業務。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H&M借中國市場紅利,使當季銷售額增長12%,至65.2億美元;當季淨利潤增長25%,至5億美元,並在當年超越競爭對手ZARA集團。
到2020年第二季度,隨着中國新冠疫情基本受控,這個H&M集團全球第三大市場的復甦讓其在全年銷售額下跌18%,利潤暴跌88.2%時仍能在中國維持擴張態勢,其在中國內地的445家門店全部正常營業。這較之該公司全球裁員1.6萬人、臨時關店1,800家、撤店58家的現狀就顯出了鮮明的反差。
按常規商業思路來看,H&M想必會為了商業利益努力維持在華形象,避免捲入是非,影響正常經營業務。遺憾的是,該公司從2020年9月中旬開始就拿出了鮮明的政治立場。該集團稱「關注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羣眾遭遇『強迫勞動和宗教歧視』的指控」,因此,其產品將不使用產地為新疆的棉材。
與此同時,H&M集團還以此為由中斷與中國紡紗行業巨頭華孚公司的「間接業務往來」。
當中國內地網民重新發現H&M抵制新疆棉花,引發一時羣情激憤之後,為了平息中國潛在客户的憤怒,該公司又在3月24日於中文社交網絡發表聲明,稱「該集團一貫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管理公司的全球供應鏈,並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場」,又強調「尊重中國消費者」,表現出其對中國框架下另一種「政治正確」的解讀。可是,此等做法在中國民眾眼中卻成了前後不一的「吃飯砸鍋」(外交部本次事件中評論用語的延伸,原句為「現在中國老百姓不允許一些外國人一邊吃著中國的飯,一邊砸著中國的碗」)行為,進一步引爆了民情,到當天晚些時候,H&M的網店就被一眾中國電商平台下架,其四年努力似乎一時歸於無形。
事實上,H&M集團並不是這場風波中最突出的角色,在此後華文世界針對BCI機制展開的自發搜查中,Nike、Adidas等企業也出現了不少民眾眼中「吃飯砸鍋」的情況。
據Nike公司在2021年3月18日披露的2020至2021財年第三季度業績,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營收均出現負增長之際,來自大中華區51%的業績增長,確保了該公司總營收增長3%,至104億美元。Adidas在其3月11日披露的2020年四季度財報也顯示,大中華區的強勁復甦持續整個季度,其當季7%的增速帶動了整個亞太市場。
但遺憾的是,兩公司此前都已發表聲明,宣佈抵制新疆棉花,Nike更稱其「青島工廠已從2019年起停止招聘來自新疆的員工」。這種行為被人質疑是「吃飯砸鍋」之餘,甚至在字面上違反了中國《勞動法》的規定。
來自美國的促因
環顧本次H&M風波的經緯,外界可以在中國民間就新疆問題的激憤情緒、中國官方對民間憤怒的默許上感受到一些熟悉的氣氛。相對於中日釣魚島對峙後「打砸日本車」的暴戾,以及2017年時中國旅遊局點名制裁日本APA酒店的局面,它更像2018年1月時的情況。
當時,中國社交媒體發現包括美國聯合航空、荷蘭皇家航空、法國航空、俄羅斯航空、沙特阿拉伯航空在內的24家航空公司以及萬豪酒店、西班牙ZARA服裝公司、美國美敦力醫療科技公司一度存在將台灣、西藏兩地列為「國家」的局面。對此,北京方面隨即約談相關企業,到2018年7月,相關涉事企業最終接受北京建議。各方也相安無事,並未出現西方想像中的各種「制裁」,這一與「中美貿易戰」並行展開的風波顯示出北京正努力把經濟領域問題控制在經濟範圍之內,竭力避免其與政治鬥爭捆綁,而非對「踩紅線」者展開任何程度的「精準制裁」。
而今,中國商務部、外交部的回應也進一步顯出了類似的趨勢,其「不允許外企吃中國飯砸中國碗」的立場並無更多突破,甚至不及中國消費者協會指責相關企業「傷害中國消費者的民族感情、人格尊嚴」的發言來得嚴厲。
H&M只是此後引發的一系列風波的導火索,商人本為逐利,除極少數企業外,多數因捲入政治鬥爭的公司往往另有苦衷。就本次風波而言,BCI機制問題更大。這個脱胎於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組織以「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 從業者的健康及權益保護」以及「生產環境生物多樣性」為號召,推行其棉產品標準,推銷一些配套產品。其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援助的履歷似乎使之難以擺脱來自華盛頓的政治影響。
BCI的在華辦事處一度也和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組織(FLO)等機構一樣,從2013年開始考察包括新疆在內的中國一線產地,並以每兩年一次的頻率確認工人的「體面勞動」。但該協會在2019年後隨着「國際環境的複雜情況」,於美國參眾兩院於2020年9月22日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後,在2020年10月以「強迫勞動」為由封殺新疆棉花及製品。至此,問題也就變得不可收拾起來。
顧此失彼命運難改
不可否認,美國的政治規矩是相關企業難以規避的,而近年西方世界對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的執着也對跨國企業構成了選擇「政治正確」路線的壓力。但跨國企業終究不能無視當事國的政治文化,變相為了一種政治正確,而擔負另一種政治不正確的代價。
相對於H&M等企業不加掩飾地展示自己的政治立場,以可口可樂為代表的跨國公司就發表了既支持美國立法,又強調其在新疆工廠無「強制勞動」的聲明,這種做法即可以滿足西方政府及人權機構的呼籲,又不至於觸犯中國民意及北京的利益。
但無論如何,本次風波還是展示了一種將政治鬥爭擴大到經濟領域的危險趨勢。隨着這種趨勢又與美國媒體就新疆問題轟炸式的輿論相配合,在社交網絡展開,其對西方民眾、社羣造成的刺激,似乎又會再給類似H&M的西方企業帶來新的壓力,進而帶來一種「不能向中國低頭」的心理暗示。
這種風波的源頭出現在西方而非中國,卻因為雙方民眾對於這些跨國企業都有正好相反的政治要求而使得企業難以顧及兩種「政治正確」,只得接受「顧此失彼」的命運。在西方反華的意識形態風潮日長的世代下,這或許也是新形勢下跨國企業的必然命運與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