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地震十周年:環海多山的日本仍難揮去地震遺害|地理看世界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時46分,日本北部發生9.0級地震,福島核電站的6座核反應堆遭到破壞。一小時後,15米高的海嘯波撞向核電站,造成核熔化和多次氫氣爆炸,放射性物質擴散到周邊地區。
福島311災難揭示了日本的地理環境對其國家發展的影響。在日本歷史上,有三個地理事實深刻地塑造了日本的精神:可耕地很少的山區地形、能支持沿海經濟的綿長海岸線,以及(少不了的)地震活動頻繁的地質。
從最早的人類聚居地到工業時代,這三個不同的因素為日本人克服環境的爭戰之中提供了背景。如今,這些因素在日本如何面對自切爾諾貝爾(Chernobyl)核災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方面也產生了核心作用。
地震與日本的國運
地震一直是日本人的生活日常。日本人對生命短暫性的意識和欣賞源於該地區地質的不可預測性,這是老生常談,而且就像大多數老生常談一樣,這種老生常談往往也有一定道理。
身處世界最大的地震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英文為「Pacific Ring of Fire」)的多山島嶼上,日本社會不得不適應偶爾發生劇烈地震的威脅。這就迫使日本人在文化和技術上不斷進行了特殊的創新,譬如日本防震的傳統建築。
日本傳統住宅的框架是由木頭製成的,並木架通過互鎖接頭而不是釘子固定在一起。內牆是用紙做的,並且主要的支柱不是打入地面,而是放在石頭上。這種比較鬆散的連接方式,使各部分即使在發生劇烈搖晃也能保持穩定,而如果房子真的倒塌了,木頭和紙的結構也很容易重建。
雖然現代社會迎來了新的面對地震的方式——如今抗震建築規範已經取代了傳統日本建築——但日本社會仍遠未免於地質動盪,國家的地理環境仍在影響着日本的發展。2020年一項關於造成福島災難的地震的研究報告估計,「地震及其後果導致日本災後一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下降了0.47個百分點」。
「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十年後,地方和國家當局仍在與地震的後果纏鬥。就在一個月前的2月13日,7.3級餘震再次襲擊日本東北部地區,使已經遭到破壞的福島核電站更加脆弱。福島的清理隊伍遠未完全處理完畢,仍在關注被污染的土壤和水。至於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即反應堆熔毁的堆芯,政府已經表示,目標是在2041年至2051年之間才將其清除。
這一最後期限被指責為過於樂觀。日本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最近發表報告,稱該計劃是「妄想」,並建議將最後期限推後,甚至可能推到下個世紀。除了主要的清理工作外,政府和地方當局還面臨着一個更緊迫的問題,這與日本對海洋的歷史情結有關。
以海為生的國家該如何處理被污染的海水?
與福島災難有關的日本地理的第二個特點是其島嶼。日本是一組巨大的群島:日本島嶼的海岸線提供了無數的港口,而日本任何地方離海都不超過150公里,從宗文時代(約公元前 10,000–300年)的貝冢考古發掘中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社會與海洋有着密切的聯繫。
作為這種聯繫的象徵,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圖像可能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而且這幅將於2024年出現在一千日元的紙幣上的畫,在日本歷史裏有許多先例。
這種島嶼的地理環境導致漁業至今在日本佔據着核心地位,福島縣也不例外。2011年以前,福島的漁業享有有利的地理特徵:洋流交匯,近海漁場豐富,支撐着2010年年銷售額187億日元的漁業。
自2011年災難發生以來,福島漁民十年來為重振產業所做的努力,已成為該地區痛苦復甦的象徵;根據當地漁業協會的數據,2020年的年總漁獲量僅為2010年的17.5%。而現在,政府向海洋中傾倒124萬噸核水的計劃可能會毀掉這些努力。
由於雨水和地下水不斷滲入核電站,福島平均每天有140噸水受到污染。這些水經過處理去除放射性物質,然後儲存在核電站周圍的大水箱中,然而這1,000多個水箱到明年秋天就會全部裝滿,所以當局一直在尋求安全的處理方式。
去年,政府同意了一項計劃,將這些水稀釋到可接受的輻射水平後,將其釋放到海中,這是世界各地核電站的普遍做法。然而,在一個對海洋有如此強烈感情的國家,這引起了重大爭議。
自核事故發生以來,日本消費者一直擔心產自福島的海產品的放射性水平。日本廣播協會(NHK)本月的一項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反對排放受核污染的水,而支持的受訪者只有18%。當地的漁業公司也聯合起來反對此計畫,他們認為,當他們正試圖重新開始全面運營時,這一措施將對他們的行業造成嚴重的聲譽損害。
此外,2月22日,日本還發現一條黑石魚的放射性水平是國家標準的5倍,這也是18個月來的第一例。這一事件又一次證明了來自日本地理環境的挑戰:專家認為,魚之所以中毒,使因為2月13日的餘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水溢出到環境中。
山地島嶼上自力更生
最後一個影響日本應對福島災難能力的地理因素是日本的山脈。日本的地形是由於太平洋構造板塊在歐亞板塊下移動而形成的,因此日本的地形陡峭險峻。因此,日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居住(大部分是沿海地區),而可耕地不到五分之一。
歷史上,這使得日本與海洋的聯繫只會更加強烈,因為日本人要依靠漁業和對外貿易來保證其生活所依。而日本山區礦產資源相對匱乏,也使得日本的工業化不得不依靠國外進口原材料。
但這種山地地形對2011年地震後的影響如何?答案與日本的能源轉型有關。
自2011年起,日本民眾果斷轉向反對核電。根據上述NHK的同一調查,即使在十年後,也有七成受訪者支持禁止核電或減少核電站的數量。大多數市民都贊成停用所有核電廠。
然而,這給日本政治家帶來了一個難題,因為政府已經做出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宏偉承諾。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規模投資於可再生能源生產,但問題就出在這裏:由於日本多山,沒有足夠的土地進行大規模的太陽能和陸上風力發電項目。
由於輿論反對核電,加上日本的地理環境不利於可再生能源,日本的政策制定者陷入了兩難困境,並使日本越來越依賴煤炭等污染性能源。福島事件後,日本能源中來自化石燃料火力發電廠的比例從64%躍升至2016年的80%以上。
對於這個問題,日本人用他們戰勝地震的同一個秘密武器來應對:創新。日本工程師最近在開發「清潔火電廠」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他們利用碳捕獲和碳回收技術以及在燃燒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氫氣和氨能源。
在日本,能源轉型問題應從該國長期以來實現自力更生的努力受挫的角度來理解。日本缺乏大量的煤炭儲備,也沒有實現能源獨立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因此,日本的低碳化計劃,以及無排放火電技術,也將減少對外來能源的依賴。
福島311災難暴露了在位於地震帶的島嶼建設核電站的隱患,而十年後,技術創新可能再次為克服日本的地理限制提供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