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美國「政-智旋轉門」:哪些智庫的對華研究最具影響力?

撰文:楊中文
出版:更新:

本文由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授權刊布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初期,與一些知名智庫之間密切的人員聯繫引起了媒體和學術界高度關注。其中,一家名為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智庫尤為突出。

這家華盛頓智庫成立於2007年,與很多根深蒂固的老牌智庫相比非常年輕,規模也較小。兩位聯合創辦者都是民主黨在國家安全、防務政策界的重量級人士:弗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曾在克林頓政府和奧巴馬政府國防部擔任副部長等職務;坎貝爾(Kurt Campbell)也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國防部助理副部長。弗洛諾伊一度被認為是拜登政府國防部部長的首選,但她最終落敗於非裔四星將軍奧斯丁(Lloyd Austin)。而坎貝爾已經被拜登任命為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白宮亞洲政策負責人。

除坎貝爾外,迄今至少已經有十幾位曾在CNAS任職或客座的專家學者加入了拜登政府,任職中高層。其中包括CNAS前任CEO努蘭德(Victoria Nuland)被任命為副國務卿;前執行副總裁拉特納(Ely Ratner)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特別助理,等等。一些媒體和獨立監督機構已經就此表達了有關「旋轉門」的擔憂。

坎貝爾如今以國安委員會印太專員、白宮亞洲政策負責人的身份,被喚做「亞洲沙皇」(Asia Tsar),統領拜登對亞洲政策。圖為坎貝爾2009年9月18日以美國助理國務卿的身份在美國駐東京大使館發言。(Getty)

「旋轉門」是諸多西方國家政治體制中的常見現象,即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機構)與私營部門之間的人員往複流動:政府官員卸任後可以出任私營企業高管;反之亦然。由於這種現象背後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和權錢交易——例如前政府高官在加入企業之後利用自己的政治資源為任職的企業爭取優惠的政策與更大的利益,它往往被作為一種負面的、政治腐敗的跡象被討論和研究。

CNAS的崛起反映了美國政治中另外一個層面的「旋轉門」現象——政府部門與高校、智庫等學術機構之間的人員雙向流動。在兩黨輪流執政、黨派尖銳對立的美國,這種現象尤其明顯:一黨執政,另一黨相對失勢,大批政治任命的官員失業。除了進入私營部門工作,也有很多進入高校、智庫任職,一方面暫避政治鬥爭的鋒芒,另一方面進行政策研究和人才儲備,蓄勢再起。對於國際關係研究者來說,這種智庫-政府旋轉門現象提供了珍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素材。

對於美國總共近2,000家智庫,業界有多種評估標準和排名榜單,其中以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計劃」(TTCSP)年度排名最為全面、權威。但是,純粹從中美關係角度出發,依據這些智庫對華研究水平及其政策影響力所做的系統、量化、公開的評估和排名,可謂鳳毛麟角。在拜登政府有望打開中美關係新時代之際,有必要以這個視角進行有的放矢的研究

拜登團隊有很多「學院派」人物,其中國務卿布林肯更多次與中國交手:

+2

我們參考了國內外多家機構的智庫排名標準和研究方法,以其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研究及其影響力作為主要出發點,將這些智庫的學術研究實力、政策影響力、媒體和公眾曝光度等多重指標加以量化、加權,編制了獨家評估模型。

根據這一模型計算出的最新數據,我們初步制訂了當前美國智庫對華研究影響力前15名的名單,按首字英文字母順序於下文列出。具體排名和研究方法、評價模型細節將另行發表於學術期刊(研究方法和評價模型的概述,請參見文末)。

我們的研究團隊計劃將這個排名擴展成更加全面、動態的數據庫,將上百家美國智庫涉華研究的學者專家信息進行系統梳理,並增加地緣政治、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經貿投資、科技、產業等具體政策研究的維度,陸續發布更多的定製化排名和研究成果。

這15家智庫為: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
大西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
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加圖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傳統基金會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
哈德遜研究所 (Hudson Institute)
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威爾遜中心 (Wilson Center)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是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一家自詡為無黨派的智庫,外界普遍認為其為保守或者較為保守的智庫,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最著名的智囊團之一。其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政府與社會福利,外交、國防、反恐政策,社會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

其針對中國的研究專家包括專長國防安全的Zack Cooper, 他曾經發表過多篇有關美國印度太平洋戰略、美日軍事同盟、中美軍事關係、台海局勢等的文章或評論。史劍道(Derek Scissors)擅長對中國經濟、貿易政策的研究,對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現象及中國經濟改革多有評論,一般被認為對華態度較為鷹派。AEI與媒體關係密切並在彭博社,《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等多有發文。

Derek Scissors觀點犀利,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代表性學者之一,亦是AEI智庫「中國問題」研究的關鍵人物。(視頻截圖/aei.org)

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PI,請注意與縮寫相同的「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相區分)是非營利組織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下設的智庫,相對獨立於亞洲協會其他與中國相關的研究和交流項目。ASPI總部位於紐約,在華盛頓設有辦公室。

該智庫總裁及靈魂人物為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對華態度較為友好。陸克文於2019年出版了《可避免的戰爭:對中美關係和戰略接觸終結的思考》一書,收錄其多篇演講,旨在釐清在戰略競爭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方向,呼籲中美聯合管控戰略競爭,避免衝突升級導致戰爭。ASPI另一位客座高級研究員Ian Bremmer為美國商業智庫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創始人和總裁,後者對中國科技產業、中美科技競爭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2019年9月23日,歐亞集團創始人、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Ian Bremmer(左)與新澤西州前州長Chris Christie(中)共同在紐約出席康科迪亞年度峰會(Concordia Annual Summit)。(Getty)

Atlantic Council

大西洋理事會是專注於國際事務領域的美國智庫,成立於1961年,在全球多地設有辦公室。其建立之初的目標是推動北美與歐洲的合作,與北約組織關係密切。該組織近些年來積極研究亞太地區事務,並參與提升日本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在阿富汗戰爭後,其研究區域延伸至南亞,並對氣候變化以及美印、美中關係問題多有發聲。

該智庫號稱無黨派傾向,但與美國兩黨及政府高層聯繫密切。曾向奧巴馬政府「輸送」包括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萊斯、國防部長查克・黑格爾在內的多位高官。2007年以後,該智庫積極推動跨大西洋的軍事對話與合作,並舉辦過多場以國際安全合作為主題的合作論壇。

2021年1月底,大西洋理事會發表了一份名為《更長的電報:走向美國新的對華戰略》的匿名政策建議文件,在美國外交政策圈引發激烈討論。中國外交部對這份文件嚴詞譴責,稱其「暴露了美方一些人策動『新冷戰』和意識形態對抗,企圖搞政權更迭、遏制中國的圖謀。」

2011年5月4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太平洋理事會成立50慶典演講,褒讚美歐關係,並強調歐洲盟友必須承擔責任,將各國GDP的2%投入軍費。(AtlanticCouncil.org)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16年創立的布魯金斯學會提倡多元價值,自稱為無黨派智庫,外部觀察普遍將其認作自由派智庫或中立派。它在經濟領域的研究深具影響力,特別是宏觀經濟政策、全球經濟發展研究與政治經濟學。此外,在城市研究,外交政策與全球治理領域也獨有建樹。在全球多地均設有辦事處,包括中國北京、印度新德里和卡塔爾多哈。其中國分部名為約翰・桑頓中國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該智庫曾推動了聯合國和馬歇爾計劃等二戰後重大國際體系和政策的建立,與國際組織聯繫密切,許多非客座學者皆為國際組織要員。它與外交關係委員會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等並稱為美國最被認可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與《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等媒體關係密切,發聲渠道眾多。布魯金斯學會每年均會頒布其年度調研報告,還擁有自己的出版社。布魯金斯學會研究中國的重要學者包括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華裔學者李成。

2018年5月8日,拜登在華府布魯金斯學會就中產階級問題發表演講。(Getty)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又稱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是一個無黨派的專注於外交領域的美國智庫,總部位於華盛頓。該智庫普遍被認為偏向國際主義與多邊主義,是中間派。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致力於促進各國之間的合作,以及促進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參與程度。研究方向包地緣政治,民主和平,核能安全等。該基金會創立於1910年,其創始人為當年的「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卡內基基金會在中國北京,俄羅斯莫斯科,印度新德里與黎巴嫩貝魯特設有分部及其歐洲中心。北京分部設在清華大學,名為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其中國研究代表性學者包括黃育川(Yukon Huang),他是Carnegie Asia Program的高級客座學者並在多家國際組織任職,研究方向是中國經濟及其區域與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發展中國家經濟與政治改革。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是中美學界合作的典型代表。(Twitter@CarnegieBeijing)

Cato Institute

加圖研究所(又譯卡托研究所)是美國一家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智庫,同樣位於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成立於1974年,創辦人為Ed Crane、Murray Rothbard和 化工巨頭Charles Koch。加圖研究所的自由意志主義哲學理念深入根基,提倡政府在內政與外交領域發揮有限的影響力,並對公民權利大力保護。經濟政策方面,其與芝加哥經濟學派一脈相承,旨在降低甚至廢除稅收,提倡在國內削減警力支出與奉行不干涉的外交政策。

在對華研究方面,卡托研究所的重點是貿易政策,並出版了多份旨在倡導經濟自由與人類發展的報告,同時包含有關中美科技競爭等內容。

Cato研究所深受其創始人科赫兄弟的影響,多年呼籲「個人自由、小政府、自由市場」等理念。(cato.org)

CFR

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又譯外交關係理事會)建立於1921年,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外交與國際事務,總部位於紐約並在華盛頓擁有辦公室。外交關係協會會員須具有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全部會員有五千多人,包括諸多資深政治家,例如多位美國前國務卿與中情局局長。同時與學術界、媒體界、金融業關係密切。定期組織與政府官員,商業領袖與社會精英人士及外交專家的會談。它出版的刊物《外交事務》具有相當大影響力。

研究中國的重要專家包括易明(Elizabeth Economy)等。在新冠疫情期間,CFR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音)在中美兩國媒體上發表的評論和分析受到較高關注。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2019年6月在CFR討論美國經濟之挑戰。(Getty)

CNAS

前文提及的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是一家於2007年成立的智庫,僱員僅有30餘人,但其影響力不容小覷。總部位於華盛頓,研究重點領域為反恐與非常規戰爭,跨大西洋安全,印太安全,科技與國家安全,能源安全等。

該智庫對華立場為鷹派。其針對中國的研究項目名為The China Challenge,其2021年研究目標號稱為「減緩中國的數碼化擴張,以及對新冠疫情大流行後北京的侵略性軍事和政治行為的應對策略。」

CNAS與拜登政府關係異常密切,已輸送多位國安領域中高層官員,本篇在此不予以贅述。其正在進行的「確保美國關鍵供應鏈安全」研究項目得到拜登政府資助。

CNAS資金來源為軍工企業和高科技企業,與拜登政府關係密切。圖為現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2020年12月在CNAS發表演講。(Erin Scott via CNAS.org)

CSIS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智庫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於1962年建立,最初是美國國際關係著名高校喬治城大學(也譯為喬治敦大學)的一部分,旨在推動全世界範圍內的政治經濟安全研究並以政策為導向.研究領域還包含國際關係,貿易實務,科技財經金融,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人權與環境問題,全球政治趨勢與跨國安全問題等。專長領域為國防與安全研究,政治傾向為中間派。

其中國研究的代表學者為葛來儀(Bonnie S. Glaser),她負責該智庫亞洲事務研究分析。CSIS目前擁有多項與中國相關的研究項目,包括China Power Project 與Defense-Industrial Initiatives Group,後者旨在推動企業界對國防安全的影響力研究。CSIS學者經常接受主流媒體採訪並發表文章,包括《紐約時報》,《外交政策》,《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英國《金融時報》,以及NPR、PBS 等公共廣播電視機構。

2019年12月,葛來儀在CSIS總部主持出席活動,就中國國力日盛對美國的影響展開討論。(視頻截圖/csis.org)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傳統基金會是著名保守派智庫,成立於1973年,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曾經在列根總統的保守主義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該智庫常作為美國右派媒體參考依據。曾大力支持特朗普的總統競選,並號稱向特朗普政府輸送了60多位各級官員。傳統基金會對特朗普政府對華遏制政策發揮重大影響力。

在華為、中美5G技術競爭、新疆、南海等問題上,傳統基金會向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議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採納。據稱,英國政府將華為排除出該國5G市場的決定也是源於傳統基金會學者Nile Gardiner等人的政策建議。傳統基金會中國政治與軍事問題華裔專家成斌(Dean Cheng)也較有影響力。

2021年2月,特朗普政府副總統彭斯宣布以「傑出客座學者」身份加入傳統基金會。

2021年2月公布,美國前副總統彭斯正式以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的身份加入傳統基金會。(heritage.org)

Hoover Institution

胡佛研究所,全稱是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是一家保守派智庫,宗旨是推動政治經濟自由,企業自由與有限的政府。該智庫於1919年由史丹佛大學校友Herbert Hoover(後成為美國第31任總統)建立,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史丹佛。

該智庫為美國政府培養政策決策者人才,多位客座與非客座學者曾經在美國政府和軍方擔任高級崗位。曾任特朗普政府國防部長的James Mattis將軍此前在該智庫擔任客座學者。胡佛研究所一直穩居美國智庫研究的前10位。對華研究知名學者包括戴雅門(Larry Diamond)。

2018年10月18日,人權觀察組織華府負責人Sarah Margon(左一)、紐約時報專欄作家Robin Wright(左二)、華盛頓郵報國際專欄編輯Karen Attiah(左三)與戴亞門在胡佛研究所共同討論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事件。(Getty)

Hudson Institute

哈德遜研究所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在紐約擁有分部,是比較典型的保守派智庫。它成立於1961年,聯合創辦者都是前蘭德公司學者。它的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科技以及國防安全並涉及文化法律。

該智庫設有中國研究項目中心,代表學者包括Walter Russell Mead以及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都是知名對華鷹派。前者2020年2月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人》一文,引發多方激烈批評。後者著有《百年馬拉松》一書,被認為對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敵視、遏制政策影響頗深。

該智庫與特朗普政府關係密切,副總統彭斯2018年10月4日發表的鷹派對華政策演講,一度被稱為「新冷戰宣言」,場所即為哈德遜研究所。曾在特朗普政府國務院擔任國務卿蓬佩奧的中國政策規劃首席顧問的華裔學者余茂春(Miles Yu),目前任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以白邦瑞為代表的哈德遜研究所學者在對華問題上普遍持激進對立的立場。(視頻截圖/hudson.org)

PIIE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是另一家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智庫,建立於1981年。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全球化,債務與發展,國際金融、貿易與投資,美國經濟政策等。常年穩居美國智庫排行榜的前10位。

PIIE高度關注中美經貿關係,對特朗普任內的中美貿易戰發表了大量技術化的深度分析。2020年11月,PIIE在一篇向拜登政府的政策備忘錄中明確表示反對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建議重啟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以及美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特朗普上任後退出了尚處談判過程的TPP為該協議前身)。該智庫在中美經貿關係領域的知名學者有拉迪(Nicholas R. Lardy)和Chad P. Bown。

Nicholas R. Lardy作為PIIE專研中國經濟的學者,在美國「中國問題」研究方面有相當影響力。(視頻截圖/piie.com)

RAND Corporation

蘭德公司是非營利性全球政策智庫,美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智庫之一。由道格拉斯飛機公司於1948年創建,旨在為美國軍方提供研究和分析。多年來以「兵棋推演」(MOSF,Military Operations Simulation Facility)的軍事戰略研究方法而聞名。蘭德公司自稱無黨派傾向。它有自己的研究生院,以及同行評審的經濟學期刊《蘭德經濟學雜誌》。

該公司已發展成涵蓋防務、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多領域的全方位智庫。共有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蘭德公司任職,主要來自經濟學和物理學領域。軍事、防務等問題仍是蘭德公司研究的重點。其2005年的年度報告稱,「蘭德公司的研究中約有一半涉及國家安全問題」。 該公司在美國多個州設立辦公室,海外辦公地點包括英國劍橋,比利時布魯塞爾及澳洲坎培拉等。

蘭德公司在軍事研報方面享有盛譽,多年受到中美及各國關注。(rand.org)

Wilson Center

威爾遜中心(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簡稱The Wilson Center),總部位於華盛頓,建立於1968年,曾是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一部分,同樣常年穩居美國智庫排行榜的前10位。以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命名,旨在推動國家和世界事務有關的政策研究,討論和合作等。其主要擅長領域包括地區研究與國際發展。該智庫擁有自己的刊物Wilson Quarterly。

2011年,威爾遜中心與中國華東師大聯合設立「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威爾遜中心下還設有「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現任主任為中國專家戴博(Robert Daly),他在中國國內以曾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出演角色而聞名。

Robert Daly曾於1980年代在美國駐華使館任職,並在之後多年往返/居住於中國,曾為卡特總統、基辛格、江澤民、李源潮等人擔任翻譯。(視頻截圖/wilsoncenter.org)

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主要通過定向採集智庫信息,對智庫的信息資源、公共形象和政策產出加以量化分析。

樣本數據獲取

本文通過調用Python語言中的Selenium庫,利用Chromedriver驅動器實現數據爬取。數據採集以2017年1月20日美國第45任總統特朗普上任及2021年1月20日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上任作為節點,對智庫官網發布的報告進行數據採集,具體包括報告正文、標題、連結、作者等信息,共獲得有效數據12488條。

評估模型構建

本文在參考了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的智庫排名標準基礎上,編制了如下的智庫排行評價指標體系。本體系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分為三大模塊:智庫資源(R,Resource indicators)、智庫公共形象(P,Public Image Indicators)、智庫產出(O,Output indicators),構成RPO指標體系框架。資源指標考察智庫作為決策諮詢機構所在人員和組織層面應具備的研究屬性;公共形象指標考察智庫在媒體和公眾曝光度層面的信息活躍度;產出指標則主要考察智庫在開展中美關係研究中所具備的自主知識產品產出能力以及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隨後通過指標換算、歸一化數據、賦予指標權重等處理,對各智庫建模打分並最終確定排行順序。

本文由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授權刊布
作者:丁邁琦、徐子岳、巫楠、肖佳宜、史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