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須正視聯合盟友抗華政策的局限性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月7日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專訪時稱拜登政府對華政策不會比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更温和。
此前2月4日發表首次外交政策講話時,拜登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給美國的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都帶來了直接挑戰。「我們將直面中國的經濟惡行,反制其咄咄逼人、脅迫性的行為,頂回中國對人權、知識產權和全球治理的攻擊」。拜登強調,要更好的競爭,美國必須先處理好國內問題,之後與盟友聯手,在國際社會佔有一席之地,並重建美國的信用與道德權威。
1月2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首場記者會上表示:「我們需要團結盟國和夥伴,以應對當今時代的巨大挑戰。」1月29日拜登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談及美國如何應對挑戰時提到,要「投資盟友,重振聯盟」。
從布林肯到沙利文再到拜登,無法否認,現如今討論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很難迴避美國聯合盟友這一環節。
沒錯,美國是回來了,至少開始重回精英政治,也正如拜登所說美國將「準備好再次領導」全球舞台。但是美國回來並不代表特朗普過去四年的外交影響一筆勾銷。從盟友對拜登政府的反應看,美國的領導力並不容易恢復,聯合盟友一致抗華絕非易事。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2月4日出席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一次視頻討論會中表示,儘管歐盟與美國因價值觀相似而持更接近的立場,但是「合夥對抗中國的局面,最有可能引發衝突」。他表示,這樣做「適得其反」,會令北京降低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合作意願,同時可能加劇中方的「擴張行為」。在馬克龍看來,中國既是「夥伴、競爭者,又是系統性的對手」。
2月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馬克龍參與「德法國防和安全委員會」視頻會議。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兩人被問及如何看拜登首場外交政策演稱中國是「最嚴峻的競爭對手」。
默克爾說:「我認為歐盟應該有自己的對華政策」,「通過與中國達成的投資協定(談判),我們已經朝着這個方向邁出了一步。」儘管歐盟對華政策應該「考慮到與美國一致的觀點」,但「仍有很多原因促使我們與中國合作,例如應對氣候變化或是其他議題,特別是在加強多邊主義方面。」她補充道:「我認為讓雙方脱鈎,尤其是在數字時代,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馬克龍則表示,「歐洲主權」意味着「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選擇,不與任何人結盟……我們都相信和平與穩定,因此,要盡一切努力避免緊張局勢升級。」「我們與中國的關係確實很多元化,在某些問題上是夥伴關係,比如氣候問題。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夥伴。」
默克爾和馬克龍的言論說明了一切。
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各主要國家之間的利益融合遠超過往,不是簡單拉攏一方應對另外一方這麼簡單。美國的盟友們對中國崛起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率先承認了中國的崛起,對維護同中國的關係採取了理智的態度,正積極構建同中國的良性互動關係。
拜登上台後重返聯合盟友抗華這一路線等於是讓盟友們置自身利益於不顧,政策回調,註定不會奏效。
直面中美結構性矛盾是美國以及全世界都無法繞開的話題。儘量在大國之間中立是無法逃避的國際現實。美國的盟友們無法簡單追隨美國領導、歡迎美國回來領導世界、按照美國的意願對抗中國。
聯合盟友抗華這一政策在拜登上台後一經實施就開始碰壁,充分暴露了這一政策的局限性。拜登帶領美國回來了,但是這個世界已經不是原來的世界了。
如果美國繼續不承認中國崛起,抱有對抗的姿態,那麼美國同盟友們在利益上會繼續呈現分野的局面,只能夠維持表面的「友」,而不能達到實質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