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戰・下|「後疫情時代」的地緣意義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這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以及後續的疫苗分配和經濟復甦,將如何影響長遠國際格局,目前已有一些眉目。

發達國家vs發展中國家分野漸深

從疫苗研發時期的前期下注,到疫苗正式問世後的接種,都在不斷加深「發達國家vs發展中國家」的分野。發達國家在疫苗研發期間就大量囤積英美疫苗,而中低收入國家不敢貿然下注、只能焦急觀望,不少國家無奈選擇通過擔任各大藥廠的臨床試驗場以獲得疫苗合同。

等到各類疫苗逐漸跑出研發戰後,尚有財力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主動採購。但由於率先面世的兩款美國mRNA疫苗價格不菲、運輸成本高昂且已被西方國家大量訂購,他們更多地選擇中俄疫苗以及印製的英國牛津疫苗。剩下的窮國只能被動地等待世界衛生組織的「疫苗公平分配計劃」(COVAX),或許要直到2023年或2024年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門檻。早期的資源搶購之鴻溝,在疫苗接種開始之後越發擴大。

由於疫苗分配與後續經濟復甦息息相關,不少發展中國家都感到西方的疫苗囤積行為傷害了其「發展權」。南非總統拉馬福薩(Cyril Ramaphosa)日前就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言辭激烈地要求富國「交出你們訂購和囤積的多餘疫苗,我們也想和其他國家一樣盡快接種。」

南非總確診數在全球排第15,該國剛在2月1日收到第一批印製疫苗,尚未開始接種。(美聯社)

而這種對立情緒能否在未來有所彌合,還要看西方國家的後續的出口或捐贈行動。所訂疫苗總量可供國民每人注射逾11劑的加拿大,雖曾在去年向世衛表明了捐贈之意,但據加拿大《環球郵報》上月報道,儘管世衛懇求加拿大立即支援疫苗,杜魯多政府表示現在決定為時尚早,政府發言人也稱「這(捐疫苗)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更何況考慮到其所訂購的美英疫苗,即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皆有程度不一的產量問題,到貨情況不甚理想。這意味着加拿大的捐贈日程可能會排到疫苗到貨和本國國民大致接種完畢之後。

而在西方自顧不暇、影響力缺位的情況下,中俄印等疫苗生產國正一面推動本土國民接種,一面通過向中低收入國家出口疫苗而強化自身影響力。其中,中國疫苗已在阿聯酋、埃及、巴林、土耳其、印尼、巴西、塞爾維亞等國開始大規模接種;俄羅斯疫苗也在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根廷、玻利維亞等國推出;而擁有全球最大疫苗廠商的印度,除了對鄰國免費贈送之際,還將承擔起為世衛「疫苗公平分配計劃」(COVAX)供貨的重任,該計劃將為92個中低收入國家送去可供兩成人口接種的疫苗。

簡單來說,當下的情況是歐美因嚴峻疫情、產量不足、政治原因乃至以西方為中心的心態,無法顧及發展中國家,而中俄印清楚意識到這個拓展自身在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之機遇,通過向各發展中國家輸出疫苗提高影響力。當然,相較於中國疫情不甚嚴重,一面有序推動國民接種,一面以賣為主輸出疫苗的情況,俄印在自身疫情較嚴重之情況下,難免有更多的政治先行。

印尼大規模接種中國科興疫苗。(美聯社)

培養後續政策對接之土壤

而一旦某國因他國疫苗成功管控疫情,這勢必將利好兩國長期政策對接。首先,該國民間會對疫苗出口國增加好感,為後續合作創造必要的政治土壤。

以歐盟中第一個批准中國疫苗、並訂購了500萬劑的匈牙利為例,該國近十餘年來一再於「向東方開放」的外交綱領下推動與中國之合作,但儘管兩國政府關係友好,在野黨和民間近年來對中國的懷疑情緒普遍上升,限制了各國政府發展對華關係的空間。例如首都布達佩斯市市長在2019年由在野黨當選,事事反對總統的新市長在外交政策上也不例外,曾多次對台灣釋放友好信號。

但若匈牙利能通過中國疫苗先於中東歐鄰國遏制疫情,甚至如同塞爾維亞般通過中國疫苗而使接種率在整個歐洲大陸跑在前列,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民對中國的好感度,累積利好兩國合作的政治土壤。為政者亦可在推動利好兩國的發展工程之同時,不必擔心在野黨借「中國牌」發起攻擊。長遠而言,中國和匈牙利亦可在匈國民意不排斥之基礎上,通過後續合作進一步加強經貿等方方面面合作,就算政黨輪換也不至於大幅調整對華政策。一如目前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多國的情況。

塞爾維亞民衆1月25日排隊等待接種中國疫苗,該國目前疫苗接種率為歐洲大陸第二。(美聯社)

數月之功 利在至少十數年

廣而論之,這種情況不僅適用於中國與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不僅適用於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考慮到中國與法德等國在疫苗方面潛在的後續合作,乃至俄羅斯印度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合作,時下為期數月的「疫苗戰」,可為世界政經版圖帶來不可估計的影響。

疫苗究竟能起到何等作用,可以從意大利的例子中暫窺一二。意大利去年3月疫情大爆發時歐盟救援遲遲不來,反而是中國率先送去防疫設備。民調機構SWG次月的數據顯示,52%的受訪意大利民眾將中國視為友好國家,比例同比增長42%。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10月的民調也顯示,儘管許多國家在疫中對中國觀感轉差,但意大利民眾對中國的好感比例還是逆流上揚兩個百分點至36%。。

是以,當下中國、印度、俄羅斯都在全力加大與各國的包括購買疫苗、防疫物資等協調配合,為「後疫情時代」的各類宏觀長遠的政策對接加強基礎。而在這過程中,從去年此時的防疫物資互助,到如今的疫苗互助,再到數月後全球經濟復甦乏力時,廣大發展中國家所亟需的投資,控制住本土疫情、迅速臻至經濟復甦的中國,顯然有着最堅實的基礎。

長期配合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例如美國自二戰以來便通過各類合作和援助,與全球大多政府建立起穩定紐帶,因此現今歐洲、日韓等國民意支持與美國合作,政府體系也能對接順暢,而不會像與中國合作這般遇到阻力,這便是外交的「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效應。這場「疫苗戰」所昭示的,是後疫情時代的開啟,而在這過程中,一系列通過「疫苗外交」所開展的工作,都將深刻影響後續十數年的國際輿情和地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