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蓬佩奧已承認特朗普對華政策失敗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1月4日接受彭博電視台(Bloomberg Television)《戴維·魯賓斯坦秀:面對面對話》(David Rubenstein Show:Peer-to-Peer Conversations)欄目採訪時表示,在解決同中國的「棘手問題」和促使朝鮮削減核武方面,美國並未取得更多進展,自己對此感到遺憾。

之所以遺憾,按照蓬佩奧的說法,是因為美中之間的重大問題、棘手問題和貿易關係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這項工作尚待完成。他還提到,儘管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對中國採取了更為強硬的手法,但兩國仍然存在不公平的貿易關係,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仍是一個問題。

從這番說法看,蓬佩奧實際上已經承認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失敗。這種失敗一方面和特朗普總統任期因為選舉戛然而止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右翼政府決策缺乏連貫性有聯繫。

2018年6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這也是蓬佩奧擔任國務卿期間唯一一次訪華。(Reuters)

如果從特朗普四年前的競選承諾來看,他的對華決策也沒有奏效。他曾主張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後來執政後兑現了這一承諾,但2020年美國又將中國移出匯率操縱國名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和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但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和中國既有的匯率政策調整有關。

特朗普另一個競選承諾就是要讓中美貿易關係更加公平、平衡和互惠。但一場關稅貿易戰和接踵而至的意識形態之戰,促使美國減少了中國進口,美國貿易逆差也有所下降。但一場疫情又讓美國不得不面對中國的貿易優勢,右翼推動的經貿和科技脱鈎也未取得預期效果。

2020年6月1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推特公布了同中國高官楊潔篪在夏威夷舉行會晤的照片。雙方各自表述立場,未達成任何共識。(Twitter@SecPompeo)

比如,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馬基特(IHS Markit)公布的數據,2020年1至10月,美國從中國進口強勁的商品有消費電子產品、口罩和其他個人防護設備。在疫情年,中國也成為了全球口罩及其他的防護裝備的生產中心。

蓬佩奧1月4日直言,就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因為疫情因素的影響,中國在兑現協議承諾方面有所減緩或推遲,美方也能看到中國兑現協議承諾的意向,但遺憾的是兩國還沒有實現公平、均衡的雙邊貿易關係。對此,蓬佩奧將問題歸咎於中國,認為是中國「一走了之」。

事實上,通過發動對華關稅貿易戰,特朗普不但沒能解決對華貿易赤字問題,反而讓美國商業深受關稅之害。即便是科技戰,也未能扼殺中國的技術優勢。在大選年,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合作限制中國投資也未見成效。中國通過擴大開放,吸引更多外部投資,甚至同歐盟達成了歷史性投資協定。蓬佩奧遊說歐洲在科技與投資層面孤立中國的做法終究未獲成功。

蓬佩奧4日還指控中國在南海建島就是為了控制海上航線,提到中國在東海和印度洋也有這種管控意圖,旨在打造了一個「海上帝國」,而特朗普執政期間曾和盟友及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減緩中國這一進程。

2019年6月29日,大阪G20峰會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這也是兩位領導人最後一次舉行雙邊會晤。(Reuters)

這種說法不實。四年前競選期間,特朗普很少提到南海問題,執政後也是以對華經貿施壓和談判為主,基本上淡化南海問題。雖然在2020年大選期間美軍軍機和軍艦頻繁進入南海,但主要還是出於對華強硬的競選需求。

特朗普政府對華決策失敗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內部缺乏統一的對華戰略。特朗普個人政治利益訴求始終佔據決定性地位,而蓬佩奧等右翼勢力推動的冷戰和經貿及科技脱鈎也未能成為主流意識。

雖然特朗普執政後期也加大了對台灣、香港、新疆及西藏等議題的關注,但它們只會影響雙邊關係的「感覺」,增加不必要的「刺激」,終究改變不了中美關係大局。

美國右翼的確對四十年來對華政策進行了顛覆性的改變。他們在公開場合也喜歡吹噓這一點,以此凸顯他們決策的“歷史性”和別具一格。尤其是以蓬佩奧為代表的激進勢力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攻擊,一定程度上也鞏固了美國國內敵視中國的民意基礎,進而影響未來一段時期美國政府對華決策。

但這種顛覆性的改變對美國自身來說並沒有帶來實際的利益,只會徒增對中國發展的認識盲區與偏見,更無法阻擋中國崛起的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反而更加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找准改革和創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