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大限又再倒數 三大難題下的危機戲碼
隨着本年12月31日脫歐過渡期完結日迫近,尚未能與歐盟達成未來貿易等各範疇合作協議的英國又再面臨「無協議脫歐」倒數的威脅。向來以幽默感自豪的英國人也開始笑言脫歐倒數已逐漸變成跟聖誕節一般的例行節日。
在雙方談判代表周一(12月7日)未能解決最後三大爭議的背景下,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同日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通電後,決定在未來數日親身前往布魯塞爾,以圖破局。
由於歐盟27國領袖周四、五(10日至11日)也將在布魯塞爾召開峰會,約翰遜大概會在周三(9日)或者在峰會後的周末到達布魯塞爾。愛爾蘭外長科文尼(Simon Coveney)就指如果周四也未有協議,歐盟領袖將準備無協議脫歐的緊急應對計劃,似乎暗示本周三將是英歐談判會否破裂告終的最後限期。
各方大吹淡風
對於約翰遜親自出馬會見馮德萊恩,英國各大媒體收到的政府人士消息也是以看淡為主。例如《衛報》收到的消息就說雙方立場與上周五(4日)時無異,指英歐很有可能不能達成協議。來自歐盟的消息亦指談判非常困難,而各國領袖也開始愈來愈感到洩氣。
約翰遜與馮德萊恩周一長達45分鐘通話後的簡短聯合聲明,也明言雙方在公平競爭場域(level playing field)、協議的執行機制,以及漁業問題上依然有「重大差異」,未能達至完成協議的條件。兩人沒有承諾解決分歧,只表示他們已要求各自的談判團隊準備好雙方分歧的概述,讓兩人親身見面時討論。
談判的具體細節,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然而,外界普遍認為英歐協議絕大部份早得確認,只欠公平競爭的保障、執行機制,以及英國水域捕魚權的三個長久未解的問題尚有待解決。當中,又以捕魚權的爭議細節得到特別多媒體關注——然而,漁業只佔英國經濟的不足0.1%。
公平競爭與執行機制皆是「主權問題」
先談「公平競爭場域」。歐盟一直擔心英國在脫歐後會用國家補貼或者降低環境和勞工保障標準的方法,減低英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成本,再透過進入歐洲市場的便利,造成對歐盟企業的不公平競爭。
歐盟一方面同意英歐未來的相關法規標準將會有差異,另一方面又希望這種差異不會造成英歐標準不一致的情況,因此提出雙方未來需要有協調各種相關法規的「演變機制」(evolution mechanism),而且要求在一方堅持不讓的情況下,另一方可以單方面限制對方不及己方標準的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准入。
英國對此當然感到不滿,認為這變相限制了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後的主權和自由,反指歐盟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協議也沒有此等嚴格要求。
在執行機制上面,英國一方面不願意接受來自歐洲法院的任何管豁權,另一方面也拒絕接受跨經濟領域的報復行動(譬如說,歐盟以商品關稅報復英國不遵守漁業協議等)。
由於英歐之間的爭議很有可能會牽涉到歐盟法規的解釋,擁有最終解釋權的歐洲法院的管豁似乎難以完全避免;另一方面,跨領域的報復行動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容許的做法,任何合理且較為全面的貿易協議也難以完全跳出這個框架。
上述的兩個爭議,牽涉過多國際貿易和法律的細節,除了「擁護主權」等口號式的理解之外,一般英國民眾也難深有感受。可是,英國海域的捕魚權卻是另一回事。
捕魚權成爭端核心?
目前,按照《共同漁業政策》(CFP)的配額,英國領海(離領土12海里以內)和專屬經濟區(EEZ,200海里以內)的漁獲按噸位計有近60%為外國船隻捕獲,每年總值約6.5億歐元。脫歐派一看這個數字就覺得歐盟虧待了英國漁民——「擁護主權」的口號,馬上就得到具體事例上的體現。
據報英方最近的開價,是容許歐盟在未來3年內在專屬經濟區海域中維持現有的捕魚配額,而後其配額將減少近八成,而且在英國領海中從一開始就禁止歐盟漁船捕魚。相較之下,歐方的開價卻少於英方超過四倍。
另一方面,英國自身的捕魚配額,按2019年價值而言,也有55%操控在冰島、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公司手上。來年1月起,這些控制在外人之手的英國漁船將不能以英國身份獲得捕魚配額。這些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的捕魚配額外售,當時被當作長期投資。此刻英方計劃取消就引起歐盟重大不滿。
在上述種種爭議之下,有英國外交官就向傳媒指出英歐雙方就像活在「不同星球」一般。
然而,此刻事態的緊張,以及無協議脫歐危機迫近的氛圍,很有可能只是英歐雙方有意或無意之間所「演出」的談判劇情。
理性妥協難免
首先,在疫情中經濟早受重創的背景之下,英歐雙方都沒有動機要承受無協議脫歐的經濟打擊,特別是本年經濟料將收縮高達10.1%的英國。
其次,目前以國內立法企圖推翻去年脫歐協議有關北愛爾蘭承諾的約翰遜當局,在周一也改變立場,表明如果英歐之間談判成功,將收回有關可違反國際法的條文,似乎已為雙方最後各自讓步再達成共識的劇情打下基礎。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三大難題看似也並非必要的爭議點。無論是公平競爭的保障,還是執行機制,除非未來英國果真要與歐盟「打貿易戰」,否則這些機制很可能只是存而不用的法律條文——況且如果缺乏互信,國與國之間法律保障的存在與否實際影響其實不大。
而捕魚權的問題,在英國國內、比利時、法國等國確有一定程度的爭議。可是,為了每年數億歐元的利益而將整個英歐協議放棄,也絕不符合工具理性的考量。
從這個角度看來,如今這種「談判臨崖」的氛圍,很可能只是英歐雙方(特別是英方)演給各自內部民眾觀看的戲碼,讓他們在最後一刻危急關頭「為大局着想」作讓步留下一個下台階,好向雙方利益可能受損,或者意識形態上有所不滿的民眾交代,表明自己已經奮不顧身地努力爭取過。
此等公關技倆,可算是布魯塞爾多國談判的慣常策略。可是,無可否認,它也有其假戲真做、弄假成真的風險。